■记者 祝春 姚潮龙 陈伟聪
在诞生4家千亿民企的萧山,营收刚过百亿的杭萧钢构(以下简称“杭萧”),称不上“巨擘”,但在中国钢结构行业,这家企业却是“领军者”,具有标签式意义。
打造“第一钢结构大楼”、建设全国最大钢结构住宅群、落地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为首家A股钢结构上市公司……正因杭萧开创了太多行业“第一”,2004年被《经济日报》认为“改写了中国建筑史”。
20年后的今天,当时代最大风口变成新经济,杭萧仍埋头于传统钢构。但“埋头”并非“不变”,更非“拒绝”,恰恰相反,这家企业紧扣时代变迁中的行业变革,以弄潮儿姿态探索一条绿色工业建筑新赛道,加快迈向“世界一流绿色建筑集成服务商”。如今,这条赛道,不仅是萧山这个“中国钢结构之乡”突围之路,也为传统民企如何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全新思路。
杭萧董事长单银木说,杭萧的目标,从来不是做一家大规模的公司,也不是做一家成功的公司,而是要成为一家世界级伟大公司。
“秦砖汉瓦”的专心
走进杭萧展厅,一台二手电焊机占据C位,虽已锈迹斑斑,却是“镇厂之宝”。
39年前,抱着脱贫念头的单银木投身创业,手上“最贵”资产正是这台电焊机。也是从这台电焊机起步,当年那个不起眼的萧山长山金属板厂,已成长为“国家装配式建筑领军企业”:20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00多家参股公司,如今的杭萧已构建起以萧山为总部、各地为节点的全国基地布局,形成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项目总承包+绿色建材+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五位一体的绿色建筑集成新模式。
单银木感慨地说,这些年来自市场的赚钱机会很多,特别是跨界发展的机遇让人心动,但杭萧最终选择当“绝缘体”。“企业活得久才是王道,把一个行业做深做透才是根本。”话不多的单银木笑称自己“胆子比较小”。
单银木胆子真小吗?不见得。
1999年,杭萧首次走出萧山即遭遇一场“硬战”:当时的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发动机厂房项目引来全球同业目光,包括一批急迫打开中国市场的世界钢结构大鳄。在一轮又一轮交锋之中,杭萧初生牛犊不怕虎,从美国巨头这个“虎口”拔下这颗“牙”,成功拿到这个7.6万平方米的项目。这个项目不仅创下当时首个单体建筑亚洲之最,也成为当时中国新兴建筑钢结构行业“第一张世界级名片”。
一战成名,让杭萧早早意识到,钢结构的竞争并非国内同业之间的“内卷”,更多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同台较量。随后几年,单银木带着团队走遍美国、日本等国家,并惊讶发现,由于节能环保等特性,装配式建筑已是发达国家主流,其中钢结构占比更达80%,但同一比例国内还不到20%。这一“差距”,正是中国钢结构企业的整体性机会,也是杭萧“梭哈”钢结构的底气所在。
单银木的嗅觉是对的。特别是近年来,各个层面的政策力度不断加码:从《“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30%以上”,到浙江发布《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质量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再到杭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钢结构迎来了“风口”、步入了“春天”。
但杭萧已“磨剑”多年,更是“亮剑”许久。高铁站、飞机场、体育馆以及住宅、医院、学校、写字楼等,“城市地标杭萧造”成为现实写照;世界海拔最低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世界海拔最高酒店拉萨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一企独揽世界上“最高”与“最低”的钢结构建筑,杭萧堪称“第一人”。
不仅如此,出海也贯穿杭萧历史。自2007年安哥拉百亿订单起,杭萧逐步打开通过蒙古、印度、哈萨克斯坦等50多个国家的商路,其中大多数正是此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由此足见杭萧的前瞻性。
目前,杭萧打造的数千个样板工程覆盖全国 40多个行业,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今年一季度就新增订单31项,金额高达17.86亿元。这势头领跑行业。
昨日秦砖汉瓦,今日杭萧钢构。这句本世纪初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品牌语,如今已在业内外广为人知。这句话,不仅从传承角度阐明了杭萧深耕钢结构的专心,更以“秦砖汉瓦”所隐含的秦皇汉武开疆拓土气魄表达了杭萧争做行业领导者的雄心,而这正是杭萧的气质。
“毫米级”的匠心
企业史往往聚焦重大节点、关键进程,但杭萧所公开的企业史中,除了挥师欧洲、首家上市等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有两件“小事”赫然在列,并单独成行、着重标出:一件是2006年获批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另一件是2012年与同济大学建院士工作站。
“这两个站拔高了杭萧创新的深度与高度。”在杭萧总经理蔡志恒看来,技术创新才是杭萧发展的最大护城河,“我们不仅是施工队,更是技术男。”他笑称,谁说钢结构没技术。
蔡志恒的这番话,既是钢结构企业面临的“困惑”,也与外界的感知形成“温差”。的确,在大众普遍看来,钢结构就是一堆钢材加工堆砌,是个非常传统的行业,跟硬科技、黑科技几乎扯不上什么边,但现实并非如此。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