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被市民叫做“杭州之门”的世纪中心,是杭州城市新地标。这个以“H”为外形的“双子塔”,主塔楼建筑高度310米,为杭州市已建成的最高建筑,其最大特色是以钢连桥相连,中部为马鞍型双曲悬垂屋面,最大跨度85米。如何在悬空之中实现钢连桥长期平稳不下沉?这是最大难点。
蔡志恒介绍,这个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没有先例可循,“H中的‘-’,我们叫双曲马鞍面形悬垂屋面网架结构,施工安装精度达到了毫米级,虽然名字有点拗口,跨度也不足百米,但里面涉及力学、材料学、光学、美学等多个学科。”蔡志恒说,光这么一个结构,杭萧就形成了专利4项、工法3项、论文4篇。
业内认为,当前钢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但建筑的功能多样化、材料应用多元性引发了施工技术变革,从而催生各种新的施工技术,这也是钢结构企业创新的难点和重点。因此,与其他企业实验室创新不同,钢结构的创新通常从实践中诞生,为解决具体某一问题而来。实际上,钢结构的创新主要应用场景驱动,更需要大量高级人才的支撑。
蔡志恒是浙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他从杭萧一名普通研发人员成长为企业高管,目前掌管着萧山基地。在杭萧,这样的人才并不少,根据上市公司财报,2023年杭萧研发人员占总人数比达15.81%,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9.43%,40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77.52%;全年研发费用达5.6亿元,同比增长14.81%,更是高于销售费用10.8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足证一点,杭萧是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并打破了外界对钢结构的固有印象。
目前,杭萧内部已搭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多个创新平台,并与清华、浙大、同济等高校的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主编参编100多项国家、行业、地方规范或标准,在装配式建筑体系、钢筋桁架楼承板等方面获得600多项国家专利成果,并独创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配套的钢结构住宅体系。
难怪,杭萧能有600多项工程获鲁班奖、中国钢结构金奖等重量级大奖。
“智能建造”的潜心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景万认为,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必经之路,要以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为动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构建行业核心竞争力。这正是杭萧近些年发力的重点。
今年3月,杭萧的绿色建筑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成省级重点。这一平台以“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协同制造为核心,以“数据驱动、智能制造、服务赋能”为支撑,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施工管理、运维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开创行业产业互联网之先河。
本质上,这个平台打造了钢结构行业的协同制造新体系,以数据驱动钢结构建造的管理组织模式重构,为行业提供高效协作平台,从而构建钢结构产业“协同大脑”,实现绿色建筑钢结构产业链条的优化和价值提升。目前,该平台已在各控股公司的工厂使用,用户数量超过千人,初步实现了工程项目及其项目钢构件的协同管理,并取得了6项正式授.
权的发明专利。
如果说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那么打造 B2B 交易平台则凸显了杭萧对全产业链的深刻理解,成为杭萧对“智能建造”的新探索。
“我们是制造业出身,所以更懂制造业的痛点。”万郡绿建联席总裁何贤德介绍,平台基于杭萧钢结构业务所形成的集采交易数据,引入大量优质合格供方企业,通过“自助下单”“实时竞拍”“实时竞价”和“招投标”四大工具,打造产业链数智交易场景。
万郡绿建是杭萧全资子公司,自2018年设立以来,实现供需方在线自主成交率高达99%,每年发起询价、招标金额过百亿,并获得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年度十大领军企业、杭州市数字经济百强企业、萧山区重点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荣誉,成为“绿色建筑+互联网”的发展制高点,也让杭萧一举变成行业内首个科技型钢构平台型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持续深耕绿色建筑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万郡绿建又全新开辟了数字化交易系统合作板块,采销管理理念延伸至全行业,以构建高效、便捷、智能的采销管理平台为依托为全行业赋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单银木说,杭萧的愿景是“扎根萧山,从萧山走向世界”。当说这话时,他或许仍记得25年前的那一幕——1999年,杭萧承建萧山的北山通览,上面悬挂的“萧山走向世界”至今仍熠熠生辉,这也是杭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