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骏
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发病和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之一,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最早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管理。但目前患病率仍在升高,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对于高血压的防治知识,不少人还存在误区,本文整理了关于高血压常见的五个误区,并给出科学解释,为读者还原高血压“真相”。
▶误区一:老年人血压高一些是正常的,不需要干预。
▶真相: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并无年龄划分。
在很多人看来,血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因而觉得老年人血压高点没事,这种错误观点导致一些老年人对自身高血压不够重视,延误治疗。事实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成年人中并无年龄划分,目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一旦确诊高血压,均需要尽早干预,保持理想血压。
▶误区二:年轻人不会得高血压。
▶真相:高血压并非“老年专属”,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患上了高血压。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44岁中青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超过了13%。
高血压年轻化的原因,可能和熬夜、酗酒、吸烟、不爱运动、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高糖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因此,年轻人对待高血压,也不可以掉以轻心。18岁以上的成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的变化。
▶误区三:血压高,但没有不适症状,那就不是严重的问题。
▶真相: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若长期不控制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只要自己没有感觉到头晕、胸闷等症状,就可以不用服药。实际上,高血压的真正危险在于其“沉默”特性,即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如果不予以积极的控制,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脑梗死、脑出血、心力衰竭、尿毒症等致命的结果。
因此,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就需立即进行非药物干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开展药物干预,即使没有症状也应按医嘱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停药。保持理想平稳的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误区四:降压药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会损害身体。
▶真相:不予治疗的高血压比药物导致的副作用更危险。
任何药物都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副作用。目前常用的降压药总体安全性是良好的,大多数降压药的副作用也都是轻微的。即便发生了副作用,及时和医生沟通,也能很快处理这些副作用。
降压药的副作用与其治疗效果相比,危害性要小得多。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而降压药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风险,其带来的获益远大于药物潜在的副作用。
▶误区五:高血压是家族性疾病,父母有高血压病史,孩子也一定会得病。
▶真相:遗传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大部分高血压及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遗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生活环境因素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更大。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或控制高血压,包括:减少盐的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增加运动、合理膳食、减轻生活压力等。
因此,即使有高血压家族史,也不必过于担忧,关键是采取积极措施来维护自身的健康。如果有患高血压的风险,建议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