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治元年壬戌科:萧山考官两个半

  朱凤标(中) 图片来源朱凤标故居

  高延祜扇面 萧山科举文化馆提供

  1862年,同治元年壬戌科开考,三千举子经会试、殿试,一百九十三人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本次科举考试中,两个半萧山人担任了同考官、阅卷官、读卷大臣。

  ■文/  傅浩军

  会试:翁、高为同考官

  同治元年,科举考试开考。

  其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幼主新立,慈禧垂帘听政,大清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中。

  考期临近,各省会试举人陆续抵京,参加覆试。清代科场条例规定,新科举人应会试之前,均须参加覆试。只有覆试通过,方可参加会试。然而,其时太平军还在四处攻伐,各省来京举人很多因道途梗阻,到京延误,未能参加覆试,照例不得会试。清廷念及举子远道跋涉,或因水陆阻滞,并非有心耽搁,遂令所有各省到京未与覆试之举人,加恩准其先行一体会试。

  4月4日,同治皇帝任命:工部尚书倭仁为会试正总裁,兵部尚书万青藜、大理寺卿郑敦谨、户部侍郎熙鳞为副总裁,也就是主考官、副主考官。

  又任内阁侍读学士王拯等十八人为同考官。同考官是科举考试的中坚力量,他们要阅批大量考卷,并推荐优秀考卷,让总裁裁定。同考官作为主考官的助手,负责阅卷工作,并向主考官推荐拟取之试卷,最终由主考官决定去取及名次。因同考官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

  其他还任命了内监试、收掌官、知贡举等官,还有提调、钤榜大臣等待命。

  其中,翁同龢、高延祜也被任为同考官。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其时任翰林院修撰,后历官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他曾充当同治、光绪的师傅,两入军机处,参与内政外交的决策。翁同龢的妻子名叫汤松,是浙江萧山人,汤松的祖父是协办大学士汤金钊,所以他是萧山女婿,半个萧山人。

  高延祜,浙江萧山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陕西道御史、内阁侍读学士等。咸丰皇帝热河驾崩后,朝廷陷入权力争斗,高延祜奏请太后垂帘听政,差一点被肃顺等杀了。

  当天,翁同龢、高延祜他们带上行李,入住贡院,并一一拜会各总裁、同僚们。

  晚上,供给官送来了酒食,人们遂三人一桌聚餐,称为下马宴。

  第二天,同考官进行抽签,十八房分别是:一房翰林院编修钱辛白,二房翰林院编修王师曾,三房工科掌印给事中赵树吉,四房翰林院侍讲杜联,五房,内阁中书范鸣龢,六房内阁侍读学士王拯,七房国子监司业马寿金,八房监察御史刘毓楠,九房翰林院侍讲延煦,十房詹事府赞善钱宝廉,十一房礼部员外郎王维珍,十二房翰林院修撰孙家鼐,十三房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孙如僅,十四房翰林院修撰钟骏声,十五房户部山东司郎中刘堃,十六房监察御史钟佩贤,十七房高延祜,十八房翁同龢。

  同考官均为进士出身,而翁同龢、孙家鼐、钟骏声还是状元。

  其时,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况且咸丰科考舞弊案过去不久,主考官大学士柏葰被杀、副主考官户部尚书朱凤标被免职、御史程庭桂被流放,所以考试有关回避制度、监察制度、保密制度等都很细致,翁同龢担任了同考官,他的侄子即不能参加考试,需要回避。翁同龢为此很是郁闷。

  其间,给事中吴焯还上了条陈,提出造就真才悉归实学,请同治皇帝责成于乡、会试考官核取真才,出题不得割裂,等等。刚刚登基的同治帝深以为然,谕示:大清制艺取士,人才辈出,奉行既久,不免有空疏剽窃之弊,亟须崇尚实学,力挽颓风,此后,乡、会试考官务必详加校阅,头场四书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二场经文取其有关实义者,若敷衍成文,概弃弗录,三场策问以经史与时事分问,使贯串古令、通达治体者,得以敷陈政事得失利弊以及筹饷用兵之道。

  4月6日,礼部官员发了三本书,考官即据此命题。

  随后,三千举子在礼部贡院参加了会试。

  头场考试题目为:头题“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二题“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三题“乐民之所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所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亦天下,忧亦天下”,诗题“千门万户皆春声”。

  二场五经题,“初九拨茅茹以其汇征吉”“德惟一动罔不吉”“有渰萋萋,与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夏叔孙豹如晋”“张弓尚筋,驰弓尚角”。

  三场策题,问经学、史注、书法、田赋、兵制。

  其后,同考官们开始工作,批阅卷子。

  这些与考试有关的同考官等人“入闱”后,几乎封闭一个月。翁同龢家里送水过来,也未能进入。其时天寒,他嫌煤少不够用,又没有带猪油,以三吊钱托内监试买猪油、煤炭。高延祜等人则砍伐树木,烧火取暖。有的人对后勤供应不满,还要弹劾供给官。

  同考官们的任务很艰巨,批卷夜以继日,翁同龢批得目昏头旋,以致手腕欲脱,高延祜也是批卷不停,疲乏不堪。

  翁同龢批卷,极为负责,晚上,他还在复查没有选中的卷子,结果查到了一份浙江卷,再三审读,觉得有风骨有议论,非凡手所能,遂极力推荐,得到了总裁们的认可。

  在阅卷过程中,翁同龢还碰到了一件怪事,一份福建卷子和一份广西卷子竟然一模一样,一字不差,显然是抄袭作弊,他很诧异。

  清朝会试按省确定中额人数,其间,礼部奏请各省录取名额,确定:满洲六名,蒙古一名,汉军三名,直隶二十名,奉天二名,山东十六名,山西十一名,河南十七名,陕甘二十四名,江苏十三名,安徽七名,浙江九名,江西十四名,湖北九名,湖南五名,福建三名,广东八名,广西十一名,四川七名,云南六名,贵州四名。

  十八房共阅卷两千九百六十三份。

  4月25日,考官们各自提交了他们认为最优秀的卷子作为候选的“房首卷”,推荐给总裁官,总裁官又将这些卷子分给其他考官,进行交叉阅卷,是为“磨勘”。

  交叉阅卷同样充满挑战,如果阅卷官没能发现考卷中的问题,将被严厉处分。比如:考卷中直书庙讳、御名,而阅卷官未能将其抹除,将被革职;书写时若偏旁部首未缺笔,阅卷官则降一级调用。

  翁同龢、高延祜加倍小心,复阅考卷。此次各卷中“率”字“弦”字最多,如扫落叶一般,无不剔除。

  翁同龢磨勘的是倭仁批的四川卷,但他不看好此卷,翁同龢认为孙如僅、高延祜的房首卷甚为优秀,有可能成为会元卷,翁同龢还将自己中意的一份浙江卷交给内监试,补荐给副总裁万青藜审定。

  结果,最终确定的会元为钱辛白的房首卷,孙如僅的名列第二,翁同龢、高延祜的都在十名之外了。

  4月30日,尘埃落定,贡士出炉,各房考中的数量公布,最多的钱辛白、延树南各十五卷,翁同龢八卷,其中广西二卷,广东、云南、贵州、四川、山东、浙江各一卷。其余同考官则有十三卷、十二卷、九卷、七卷等等,高延祜属不多不少,也有少的,如孙家鼐只有一个中榜,干脆送给了翁同龢,钱辛白、孙松坪也各拨一个浙江卷给了他。

  5月6日,贡士榜大幕揭开。

  早上六点,翁同龢、高延祜进入大堂,遇到知贡举、外临试、提调、铃榜大臣等人,各一一作揖,交谈。

  七点半,各官员到齐,入座。总裁居中,铃榜大臣居左,知贡举居右,皆南向,提调、内外监试北向,同考官皆东西列,坐定,开始拆封,填榜,击鼓,发榜。

  5月8日,黎明,新贡士午门谢恩,翁同龢、高延祜等同考官亦同前往。

  然而,还要考。

  殿试:朱凤标任阅卷大臣

  会试后,新中贡士亦须覆试,只有通过覆试者才能参加殿试。

  本次覆试题目:四书题为“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经题为“君子以正位凝命”,诗题为“湖心泛月归”。

  朝廷任命了阅卷官,派贾桢、朱凤标、王发桂、吴存义、张之万、熙麟、灵桂阅看。

  朱凤标,浙江萧山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他书读得好,当地还流传着“做官要看汤金钊,读书要看朱凤标”的说法,他参加殿试时,成绩优异,名列一甲二名,是道光皇帝点的榜眼,他考试考得好,考官经验也很丰富,曾担任会试副主考、山东乡试副主考、顺天乡试副主考,选拔人才众多,被誉为得士之最,后历官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时称“萧山相国”。

  考试为抢才大典,况且在咸丰科考案中,朱凤标曾受牵连,心有余悸,他身为阅卷大臣,不敢大意,悉心校阅,郑重取舍,负责阅卷、评定等第,等等。

  阅卷大臣评等完成后,皇帝又命议政王军机大臣进行覆阅,结果查出了问题,张之万、王发桂拟取人中的一些错误没有看出来,如“桨”字写作了“浆”“声咬一轮孤”全句费解、全诗低三格写属于违式,等等,遭到了严厉指责。而朱凤标的阅卷没有差错。

  还没有完,紧接着是殿试。

  凡在殿廷进行的考试,如覆试等均设阅卷官,殿试则称为读卷官,因为殿试是皇帝亲自考试,读卷官只是协助皇帝阅卷而已。因读卷官多选一二品大员充任,故又称读卷大臣。读卷官的主要职责是,试前拟定试题,进呈恭候钦定,考试完成后负责阅卷,排列名次,并将前十名卷进呈,以候钦定名次。

  殿试是科举中的最后阶段的考试,紧接会试而举行,与会试同属一科,旨在将会试中式之贡士进行重新排名,最终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因在殿廷内举行,故又称“廷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即所谓临轩策士,以示抡才大典之隆重,故又称“御试”“亲试”。士子只有经过殿试,才算真正登科,成为“天子门生”。

  5月28日,在保和殿,举行了殿试,策试天下贡士李庆沅等一百九十三人。

  试题如下:

  制曰,朕寅绍丕基,抚临寰宇,渥荷上穹洪贶,仰承列圣诒谋,肆予冲人,勤求治道,上思以副两宫之训迪、下思以复四海之承平。惟几惟康、罔敢暇逸。深念典学传心之道,用人行政之经,理学各有源流,卒伍期于训练,攸关治忽,宜切讲求。当此临轩发策之初,悉心咨访,尔多士其敬听朕命。

  学成所以致用,宋儒惟尧夫邵氏绝意仕进,其余或仕中朝,或领剧邑,而陆九龄之居乡御寇,王守仁之屡平寇乱,则又文武兼备者,岂宗派有殊,而体用遂有异欤?诘戎之道,教戒为先,振旅茇舍,成周之制尚已,至汉时,京师州郡皆立教试之法,唐代三时劝农,一时讲武,其治皆进于古,明王骥论练兵之法有五,戚继光论练法有六,能详举其法而阐论之欤?夫兵欲用其力,当结其心,欲振其威,当齐以礼,必先娴作进退之节,而后可收克敌致果之功。

  我朝以弧矢威天下,八旗绿营之兵,布列中外,固斟酌唐之府兵,宋之蕃兵、厢兵,而定其制,乃数年以来,潢池窃发,尚未荡平,或将帅未得其人,抑教练有未精欤?凡厥四端,稽古以懋修,遴贤以佐治,传薪以维道,讲武以经邦,内圣外王之事于兹备矣,尔多士研求有素,其各陈谠论毋隐。

  等等。

  这是考状元的题目,从试题上看,清廷勤求治道、求贤若渴,亟须解决面临的困境。

  贡士们充分展示了才学,全力应考。

  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如此严肃隆重的殿试,居然还有人作弊,搜出了怀挟者三人,结果被革除功名。

  本次读卷官为大学士桂良、周祖培,吏部尚书瑞常、朱凤标,兵部尚书万青藜、吏部左侍郎载龄、户部右侍郎熙麟、礼部左侍郎沈桂芬。

  其后,同治皇帝亲临养心殿,召见读卷官。读卷官进呈前十名考卷。皇帝亲阅,决定名次。

  5月31日,金榜题名,赐一甲徐郙、何金寿、温忠翰三人进士及第,二甲陈彝等七十二人出身,三甲李江等一百一十八人同进士出身。

  至此,本次科考结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深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同治元年壬戌科:萧山考官两个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