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闲坐烹茗

诗意中国年

  ■龙宽

  新春的烟火在大地腾空而起,那是古老中国跨越千年的回响。

  《诗经》时代,先民们就已在岁末年初的节点,用质朴仪式迎接新春。“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描绘了年终宴饮、欢庆丰收、祈愿长寿的场景,这是农耕文明孕育的年的雏形,敬天地、祭祖先、聚亲族,在醇酒与羔羊的香气里,编织着宗族纽带,奠定了社会的凝聚力。此时的“年”,是土地与生命的直接对话,饱含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族群延续的热望。

  汉魏六朝,年俗添了新的色彩。除夕守岁习俗渐成,“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宫廷与民间共燃烛火,驱邪祟、盼祥瑞,长夜明灯是对新岁的庄重守望。同时,驱傩仪式热闹非凡,头戴面具的舞者走街串巷,击鼓鸣锣,以“百兽率舞”之势震慑恶鬼,护佑街巷安宁,这原始奔放的力量,是古老信仰在年节的澎湃涌动,为华夏精神注入刚健活力。

  唐宋盛世,年的诗意喷薄而出。春节贺岁,诗词熠熠生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更新,墨香四溢,文人雅趣与民俗风情相融;街巷花灯似海,“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百姓盛装游乐,孩童欢笑嬉闹,都市繁华与人间烟火交织,勾勒出社会昌盛、民生和乐的画卷。饮食上,屠苏酒、五辛盘传递新春养生祈福意趣,从宫廷御宴到市井食肆,舌尖年味晕染华夏生活美学,华夏文明借年俗彰显开放包容、精致多元。

  明清时,年俗走向精细繁复。清代“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守岁有了更多阖家温馨;年节装饰琳琅,剪纸、年画争奇斗艳,杨家埠、杨柳青等地年画,以鲜艳色彩、丰富题材,绘神话传说、市井百态,贴于门楣窗棂,装点新春希望,民俗艺术扎根年俗土壤,成华夏文化醒目标识。压岁钱从寓意压祟的铜钱变为红包,承载长辈慈爱期许,走亲访友、礼尚往来,强化人伦亲情,让华夏礼仪在年节延续温情脉络。

  从《诗经》到清代,中国年民俗如长河蜿蜒,时而质朴、时而绚丽,于时代浪潮中吸纳养分、蜕变新生。敬祖崇礼、团圆祈福的内核始终如一,它穿越王朝更迭、外敌侵扰,在诗词歌赋间传承民族记忆、凝聚华夏之心。

  如今,传统年俗与现代生活碰撞融合,线上拜年、电子红包、无人机灯会等创新形式,却难改中华儿女对“年”的深情眷恋。这诗意中国年,不仅是民俗盛典,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灵魂密语,激励吾辈续写东方大国新岁华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深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诗意中国年
赖床,是冬天最温暖的事
我触摸到了AI的神奇
有个小竹园的老屋
做身新衣过大年
旧岁烛影里的亲情
抽屉里的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