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叔禹
小时候,我最爱跟着爷爷去亲戚家点蜡烛,爷爷也总是乐意带上我。祖孙二人同行,一路上,爷爷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那是一种传承得以延续的欣慰。
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的热潮便在家家户户中展开,其中,有一件事在沙地人心中分量极重——前往亲戚家,为已故的长辈点上过年蜡烛。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叔伯姨妈等长辈的身影。这些已经故去的亲人,在新年的第一天起,便成了我们牵挂与追思的对象。我们用点燃的蜡烛,寄托无尽的怀念。
自我记事起,我家祭祀祖宗先辈的仪式就格外虔诚。小时候,我最爱跟着爷爷去亲戚家点蜡烛,爷爷也总是乐意带上我。祖孙二人同行,一路上,爷爷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那是一种传承得以延续的欣慰。后来,爷爷年纪大了,走不动远路了,这份责任便落在了父亲肩上。新年的这五天,无论风雨交加,还是霜雪漫天,父亲都会穿梭在各个亲戚家之间,从不懈怠。
大人们出门时,总会拎着一只竹篮,里面放着甘蔗、荸荠,以及一个用草纸包着的一斤白糖或红糖,那是孝敬给辈分大的亲戚的。一包半斤的绍兴香糕,那是给亲戚家孩子们准备的小惊喜。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带上蜡烛,若是忘了,那可是对长辈的大不敬。
走在路上,行人如织,男女老幼,几乎都穿上了新的衣裳,脸上洋溢着新年的喜悦。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去亲戚家做客是我最期待的事。我的舅妈心灵手巧,她会在油豆腐里塞上一点肉末,再放入菜中,那独特的美味,如今回想起来,比现在吃鲍鱼海参还要过瘾。有一次新年我去外公家,中午吃饭,我伸手去夹桌上的一碗鱼,父亲赶忙拦住我,用眼神示意我不能吃。后来我才知道,这碗鱼叫元宝鱼,是在客人临门用餐时摆出来装点体面的,要过了正月十五才能吃。如果提前吃了,后面再来客人就没鱼了,会显得不太体面。
儿时的我,颇受长辈们的疼爱,每次离开他们家时,他们总会把我的新衣裳口袋装得满满当当。“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些长辈们给予我的疼爱,如同冬日暖阳,温暖着我的心田,让我永远铭记。也正因如此,每年春节为已故长辈点蜡烛,成了我雷打不动的坚守。
如今,总有人感慨过年没有了年味。的确,现在很少能看到堂屋正中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四条长凳,客人来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暖上一壶加了生姜红糖的绍兴老酒,放一碟虾油浸过的豆腐干,再配上一盘年糕、一盘粽子点心,畅谈家常与收成。这样温馨的场景,似乎渐渐被时代的浪潮淹没。幸好,点蜡烛这一传统,还没有被晚辈们遗忘。
今年初一这天,儿女们早已乘飞机去外地旅游了,我心想点蜡烛的事,抓紧完成吧。我推出小电驴,准备出发去点蜡烛。正当我往车兜里放蜡烛时,隔壁的后生打趣道:“大伯,您今儿个去送快递啊?”我一时愣住,脑子没转过来,心想我又不是快递小哥。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年很多人去亲戚家点蜡烛,车子一停,放下蜡烛,匆匆点燃,拜上几拜,连茶都顾不上喝一口,就立刻起身,开车赶往下一家,确实像送快递。不过,我还是花了两天时间,慢悠悠地把点蜡烛的任务完成了。
虽说如今点蜡烛的方式有了变化,但总比那些忘却长辈的人要好。只要亲戚家年年走动走动,亲情就会延续。
春节里为已故长辈点蜡烛,这是上辈人留下的传统。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或许早在千年前,他们就明白,这一对小小的蜡烛,承载着的是家族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