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载生态赋能
萧山绘就共富新画卷

  ■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高梦姣 周介媛

  二十年来,萧山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中探索特色路径,将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动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富之路。

  “重塑”山水肌理   唤醒生态本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萧山以系统性思维重塑山水资源,让生态基底焕发新生。

  曾因单一毛竹林陷入“绿色荒漠”的义桥寺坞岭,2021年在万向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与当地政府携手下,启动“江河荟浙江翠”项目。通过“林窗开辟+本土植物重引入”技术模拟自然演替,科学修复竹林生态,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三年多来,75次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到近700种动植物,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14种,白鹇踱步、豹猫穿梭,寂静山林已成生命交响的舞台。

  寺坞岭山顶的生态文明馆集科学艺术展陈、自然教育、文创体验等于一体,年均吸引超30万人次游客与研学团队。以此为支点,当地推广生态茶园与高山蔬果种植,联动文旅、文创打造“与科学家徒步”“与山对话”等沉浸式体验;创新“政府+企业+社区+科研”协同机制,引入5000万元慈善信托资金,让村民通过生态监测、竹林清理等实现家门口就业,流转补偿与劳务收入双增,构建起“生态保护—产业增值—反哺修复”的良性循环。

  水是萧山的命脉。从钱塘江畔海塘安澜工程筑牢安全屏障,到南沙平原沿江闸站改建守护长治久安,再到永兴河岸综合治理成为南片发展“新引擎”,五堡闸站、钱塘江西江塘闻堰段等水利设施兼具防洪御潮与休闲功能,化身市民“亲水客厅”。智慧水利更添科技翼翅,“一键防御”“一键控制”等八大模块实现水旱灾害统一管控,67套雨量水位声光电预警装置让监测更精准。以“一心双轴三区,十带百珠千村”全域幸福河湖格局为牵引,萧山正串联起生态保护与文体休闲的和美之路。

  激活生态价值  澎湃共富动能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萧山不断拓宽转化路径,让生态优势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

  在广阔的围垦地上,“渔光互补”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2022年,益农镇群围村率先开展“整村光伏”项目,如今又联合邻近村落开发了渔光互补项目。千亩鱼塘上的光伏板预估年发电量约1.1亿千瓦时,售电收入可达4600余万元。而光伏板下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预估年产也可以达到30万公斤,产值约1200万元,带动村集体的土地租金亦可大幅上涨。

  渔光互补产业带已成为益农镇现代农业创新区核心项目,目前正在深入探索良种化、生态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智慧产业园模式。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萧山光伏发电产业取得显著进展。截至今年年底,萧山将完成超30个村的整村光伏建设试点,让“阳光红利”持续驱动镇域经济绿色转型和村集体、村民增收。

  南部乡村依托山水禀赋,让“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戴村镇尖山下村,七都溪的清澈溪水与独特地质资源引客无数,暑假里,家长带孩子溪边嬉水、露营,火山遗迹步道、溯溪体验、非遗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民宿品质提升带动收入增长。围绕“郊野运动小镇”IP,戴村镇已招引云上滑翔、户外运动公园、高空秋千、峡谷漂流等多个业态,配套综合性游客接待中心与餐饮住宿,丰富的赛事活动更让全镇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提升,“郊野运动”成为该镇消费增长的长效引擎。

  新质生产力亦是绿色生产力。萧山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湘湖片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便是典范。通过公益性生态环保项目关联市场化产业项目,湘湖区域作为“萧滨一体化战略”“中国视谷”的主战场,实现从“生态净投入”到“生态价值创造”的跨越,高质量打通“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转换通道。

  二十载深耕不辍,萧山始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向着更灿烂的未来徐徐铺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公益
12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加强长江流域执法司法工作协同
加快打造“三大社区”“四大高地” 为建设创新萧山注入澎湃动能
二十载生态赋能 萧山绘就共富新画卷
萧山区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区人大常委会召开全区镇街(开发区)人大工作会议
浙江女记者走读“两山”活动在萧启动
湘湖文化主题图书展示月暨青少年礼仪素养提升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