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燃遍河山;悲壮岁月,铭记永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推出“如你所愿”系列报道,通过走访萧山区域内曾发生过抗日英勇壮举的遗迹、保存抗战珍贵历史遗存的纪念馆等,以铭记萧山军民参与抗战的历史记忆,感怀萧山儿女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铭记血的历史,是为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和平,方能开创未来!
■文/摄 记者 靳林杰 孔鹏飞 章泽斌
通讯员 钟丽佳 陆宏琨
瓜沥镇沿塘村化成禅寺,青石门楣静默,禅寺钟声悠扬。而地下深埋的抗战将士遗骸让这座古刹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特殊坐标。
若无人告知,很少有人会相信这座看似普通的乡村寺庙内,竟安葬着数百名为国捐躯的抗战将士,更难以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怎样激烈的战斗。
80多年光阴流转,阵亡将士遗骨的发现,重现了一段壮烈的历史。
将士遗骨
还原萧山会战的激烈战斗
2003年,化成禅寺重建,工人们在清理废墟、挖掘地基时意外发现了大量人体骨骸和军用物品。“当时挖出了很多遗骨,还有帽徽、纽扣和锈迹斑斑的子弹壳。”寺庙原负责人汪建庆回忆。
根据寺内一块石碑记载,1940年,撤入寺内的130多位中国将士遭到日军大炮轰击,全部阵亡,寺院也被炮火夷为平地。这些遗骨,就是当年的阵亡将士。
寺庙将这些遗骨遗物合葬,坟前立起墓碑,上面写着: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
当时无人知道这些牺牲者的姓名和来历,汪建庆和村民们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守护。每年清明和冬至,他们都会为这些无名英雄祭拜、祈福。
2022年10月中旬,有村民在寺庙东北角的围墙外以及村内河边的一棵大树底下劳作时挖出大量骨骸。村民们将这些骨骸送到化成禅寺,希望找权威专家鉴定。
受汪建庆及萧山区河上抗日战争历史研究会的委托,10月30日,原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张继宗带领专业团队来到寺里,为这些遗骸验明正身。
法医们仔细检查每块骨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遗骸的年龄、身高和埋葬时间。11月15日,鉴定报告正式出炉。
结果显示,“萧山瓜沥1号”遗骸为年龄在30—38岁之间、身高在162—171厘米之间的男性个体;“萧山瓜沥2号”遗骸为年龄在30—38岁之间、身高在171—180厘米之间的男性个体;“萧山瓜沥3号”遗骸为年龄在29—35岁之间、身高在166—175厘米之间的男性个体。三具遗骸埋葬时间均在60年以上。
1940年1月22日凌晨,日军渡过钱塘江,萧山县城沦陷。次日,日军侵入萧山多地,大量使用化学武器。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先后在城南、义桥、许贤、衙前等地阻击日军。
1月24日,据守浦阳江西岸和萧山外围的79师、190师及浙抗卫第一支队等部队全线反击,收复临浦、义桥、白鹿塘、所前等地。2月11日,日军大举进攻第10军军部及下属79师、190师,浙东萧山会战中第79、190两师伤亡过半,配属炮兵损失惨重。2月17日,浙抗卫第八支队在衙前一带被日军包围,激战数日后,数千官兵几近全军覆没。
根据时间线和战役记录,埋在化成禅寺的遗骨以及沿塘村挖出的骨骸,应该就是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抗战将士。
萧山抗战纪念馆负责人周寅确信,这是浙抗卫第八支队的将士:“在这次战役期间,第八支队作为正规军79师的侧翼防护,实际上要承担的攻击次数更多,也是地方部队最后的壮烈抵抗。”
周寅进一步解释说,像这种地方部队,人员素质不高,武器装备落后,和日军正面作战十分吃力。从路线来看,这是到衙前的必经之路,第八支队是一直向后边战边退的。
现存于浙江省档案馆的阵亡名单显示,第八支队特一团在凤凰山、航坞山出现了大量伤亡。这两座山离化成禅寺非常近,直线距离不过一公里。
1934年出生的沿塘村村民汪阿狗对当年的一幕还有记忆:“长辈们说,当时中国军队在航坞山上被日军包围了。战斗特别激烈,主要是用炮轰,老百姓也都舍弃了房屋往外面跑。后来中国军队撤到了化成禅寺,但是被日军发现,最后基本都牺牲了。战斗结束后,那些牺牲的士兵被就地掩埋。”
八方支援
阵亡将士公墓落成
在留存的影像资料中,第八支队老兵金允芝讲述了他的戎马生涯:“在萧山通往绍兴的路上,要过一座桥,好像叫杨汛桥。当时日本的飞机在江面上狂扔炸弹,机关枪也不停扫射,桥面上一片枪林弹雨。”
“过桥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被打死了。我卧倒在桥边,眼睁睁地看着很多战友死在那座桥上……”说到这里,金允芝不禁老泪纵横,“我们当时每个人只有一支步枪和几个手榴弹,连轻机枪都很少,敌人却有重机枪、飞机、大炮,真的是没有办法打啊!”
这些牺牲在萧山的将士,大多来自广西。据史料记载,浙抗卫第八支队由广西部队改编而成,在萧山牺牲的官兵大多为广西籍。他们远离故乡,在陌生的土地上为保卫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汪建庆二十多年如一日地为这些无名英雄祭拜祈福,“我觉得这么做,是对他们的纪念和尊重。”
为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抗战将士,告慰阵亡将士英灵,河上抗日战争历史研究会和化成禅寺决定共同筹建浙抗卫萧山会战阵亡将士公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公墓工程总投资90余万元,从社会上募集资金20余万元,不足部分由化成禅寺和研究会共同出资。经过三个多月的施工,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及配套的陈列馆圆满完成,庄严亮相。
在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完成仪式上,抗战将士的后人不仅寄来了广西特产作为祭品,还从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来宾等抗战将士故乡取来了泥土,让家乡一捧土随先烈长眠。
守护传承
从战争遗址到未来乡村
如今,寺院的西南角,一个由附属房改造提升而成的陈列馆呈现了这段历史。陈列馆门楣上刻着“浙抗卫萧山会战陈列馆”,悄然诉说着不寻常的过往。
正如陈列馆两侧的“禅寺有幸埋忠骨”“化成无言伴英雄”对联所述,化成禅寺也因先烈而获得新生。
如今的沿塘村,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自被列入萧山区提升型未来乡村创建名单以来,沿塘村围绕“运河沿岸·海塘雅韵”的总体定位,聚力聚焦“一核两珠、一环一廊”的建设主战略,通过服务提质、形象美化、环线贯通、文化赋能,不断完善邻里、文化、健康三大示范场景。
村里计划将化成禅寺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这座古老的寺庙和其中的抗战将士公墓,成为沿塘村宏伟蓝图中最具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一部分。
寺外的村庄正在规划着美好的未来,而寺内的人们依然守护着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在这里静静安息。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也将通过这座乡村寺庙,被一代代人铭记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