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孩子“拟人化” 宠物经济再升级

  文/王哲君

  宠物经济正在悄然改变街区的日常面貌。在这座城市,宠物烘焙店与咖啡馆比肩而立;宠物寄养中心的房间在节假日一位难求;宠物摄影工作室里,主人们为毛孩子拍下精致写真。这些场景共同指向一个趋势——宠物正在被当作家庭成员般对待,吃喝住行几乎全面“拟人化”。

  过去,宠物消费以粮食、疫苗为主;如今,从生日蛋糕到假日酒店,从成长写真到专属美容,毛孩子的消费清单越来越像人类的“生活方式”套餐。它折射出年轻一代养宠群体的情感寄托与生活方式变迁,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当宠物被拟人化到如此程度,我们究竟在买单什么?

  舌尖上的爱意与仪式感

  走进滨江一家宠物烘焙咖啡馆,货架上摆放着各种为宠物设计的蛋糕、曲奇、布丁。紫薯粉、椰子粉、羊奶粉取代了传统的面粉和砂糖,标签上写明“无盐、无糖、低脂”。店主在店铺主页上挂着自己猫狗的照片,墙面则贴满顾客为毛孩子庆生的合影。

  这些蛋糕并不便宜:单层生日蛋糕起价298元,双层造型蛋糕常常超过500元。套餐里还可以搭配宠物零食、派对气球和专属餐具,最贵的一单能接近千元。即便如此,店内预约依然火爆,主人们常常提前两周下单,还会提出特别要求。

  “有一位顾客坚持要在蛋糕上做出她家猫咪的胡须细节,”店主笑着说,“我们甚至尝试过给蛋糕加‘钢琴键’造型,因为主人说狗狗‘会对音乐有反应’。”

  长河、闻堰、奥体中心附近,这样的宠物烘焙店已逐渐形成集群,部分还与咖啡厅融合经营。主人们一边喝咖啡,一边为毛孩子挑选蛋糕。记者注意到,许多年轻客人下单时的谨慎程度,完全可比拟于为婴幼儿选择辅食。

  在一场马尔济斯犬的生日派对上,女主人甚至额外支付了加急费,只为让狗狗一醒来就能看到蛋糕。她说:“它是我最亲密的家人,过生日必须有仪式感。”

  这种消费逻辑,折射出当代年轻人把宠物作为情感寄托的深层需求。

  捕捉不会重来的成长瞬间

  宠物摄影工作室的数量正在增加。灯光、背景布、微缩场景小屋一应俱全,整体布置几乎与儿童摄影棚无异。主人们带着毛孩子前来,不仅仅是为了拍几张可爱的照片,而是想留下它们成长的完整记录。

  一套写真价格一般在1500元至5000元之间,常常与美容护理打包销售。业内人士介绍,狗狗相对容易拍摄,而猫咪则往往要等待很久才能捕捉到满意的眼神与姿态,废片数量往往是成片的数十倍。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主人愿意花时间和金钱投入其中。

  “它的一生只有十几年,我想把最美好的时光留住。”这是不少主人共同的心声。于是,摄影套餐也日益拟人化:从“满月照”“百日宴”“毕业照”到情侣合拍、全家福,宠物正被摆在家庭成员的位置上。

  这种趋势背后,体现的是对情感记忆的珍视。在快节奏、碎片化的都市生活中,宠物的存在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情感支撑,而摄影作品则成为这种关系最直观、最持久的见证。

  毛孩子有“五星级假期”

  当主人出差或旅行时,宠物该去哪里?在白马湖和奥体中心一带,高端宠物寄养中心逐渐兴起,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寄养笼舍”,而是主打“度假村式”的体验。

  这些宠物酒店通常配备独立空调与空气净化设施,地面采用防滑材料,提供定时遛弯和专人陪伴服务。部分店铺还会实时拍摄宠物的日常视频,传送到主人的手机,缓解主人分离焦虑。

  在价格上,高端寄养房间的费用普遍在每晚几百元不等,配置越高,价格越高。例如,部分“豪华套房”会提供恒温睡窝、智能饮水机和远程摄像头,主人能够随时通过App查看宠物的状态。节假日期间,一些热门店铺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过去单纯解决“有人照看”的需求不同,如今的寄养更强调舒适度和心理慰藉。消费者希望宠物在主人不在的日子里,也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这种心理推动了宠物酒店的兴起——它既满足了对宠物的情感责任感,也折射出拟人化消费的升级趋势。

  孤独经济下的新型人宠关系

  宠物拟人化消费的兴起,并非偶然。社会学者指出,单身人口增加、晚婚晚育趋势显著,使得越来越多人把宠物视为家庭成员甚至“孩子”。

  数据支撑这一趋势。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到3002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宠物食品市场规模约1585亿元,占整体市场的52.8%,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毕马威预测,到2027年,中国宠物行业整体规模有望超过4000亿元,显示出持续扩张的潜力。

  消费群体也在年轻化。90后和00后养宠比例接近67%,其中大部分人受过高等教育,更愿意为宠物购买高品质食品、精致用品和体验服务。他们不仅满足于基本饲养,更追求情感陪伴和生活品质的延伸。这种趋势推动了宠物经济从传统的功能性需求向情感价值和个性化服务转型,催生了定制化、精细化的宠物产品和服务市场。

  心理学家分析:“宠物提供的是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在都市社会的孤独与压力中,这种关系显得尤为珍贵。拟人化消费,是主人在强化这种情感纽带。”

  当然,这种消费热潮也带来反思。有人批评部分主人“过度拟人化”,为宠物安排超出其需求的消费。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关乎经济账本,更关乎情感的归属与责任。

  “宠物不需要蛋糕和写真,但主人需要仪式和记忆。”一位宠物行业从业者这样总结,“关键不是花多少钱,而是有没有承担起长期的陪伴和照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毛孩子“拟人化” 宠物经济再升级
《小说榫卯》
《如此陌生而奇异: 感官与审美的地理学》
《捕云记》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
《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毛姆人生随笔集》
咖啡怎样喝才是“续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