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早上冲杯速溶咖啡提神,下午点杯奶茶店的拿铁摸鱼,晚上加班再来杯冷萃——咖啡早已成了当代人的“续命水”。但最近刷到“咖啡致癌”的新闻,不少人开始慌了:到底是继续喝,还是赶紧戒?
其实不用急着焦虑。2025年3月《营养学杂志》刚发表的一项研究,跟踪了18万人后发现,咖啡到底是“健康帮手”还是“致癌凶手”,关键全在你怎么喝。今天就来掰扯清楚,咖啡的那些健康误区和正确打开方式。
“我每天喝3杯咖啡,会不会得癌症?”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但研究数据给出的答案很有意思:每天喝超过2杯无糖咖啡的人,癌症风险反而降低5%,死亡风险减少11%;尤其对呼吸道系统癌症,保护效果更明显,风险能降22%。可一旦加了糖,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每天喝2杯以上加糖咖啡的人,癌症风险会提高6%,死亡风险更是暴涨25%。每天早上都点一杯“全糖厚乳拿铁”,觉得“不加糖的咖啡像中药”,却不知道那些甜甜的糖浆,正在悄悄抵消咖啡本身的健康益处。为什么差别这么大?研究里解释说,无糖咖啡里的多酚类抗氧化物质,能抑制炎症、减少细胞突变,相当于给身体加了层“防护盾”。但糖分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反而激活了“促癌通路”。简单说,咖啡本身是好东西,可你偏要往里面加“致癌物”,那谁也救不了。
除了加不加糖,喝咖啡的时间也大有讲究。哈佛大学团队跟踪4万美国人19年后发现,上午4点到11点59分喝咖啡的人,全因死亡率降低16%,心血管死亡率更是能降31%;但要是整天乱喝,比如下午3点后还灌咖啡,这些保护效应就全没了。如果连续一周晚上8点喝冰美式,结果越喝越精神,凌晨2点还睡不着,白天头晕脑胀。因为下午和晚上喝咖啡,会干扰昼夜节律,抑制褪黑素分泌,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提高血压、加重身体炎症。而早上喝,正好能在炎症因子最活跃的时候发挥作用,帮身体“消炎”。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别喝太烫的咖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就把超过65℃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容易烫伤食道黏膜。最好等咖啡温度降到50℃以下,入口不烫嘴了再喝,既保护食道,也能更好地尝出咖啡的风味。
现在咖啡店的花样越来越多,从“金箔dirty”到“燕窝拿铁”,价格也水涨船高,不少人觉得“贵的就是好的,更健康”。但其实,那些花里胡哨的特调咖啡,才是健康的“重灾区”。我之前在网红店点过一杯“草莓芝士咖啡”,菜单上写着“天然果香,健康无负担”,结果喝到一半发现,光糖浆就加了3泵,芝士奶盖更是热量炸弹。后来看成分表才知道,这一杯的含糖量,相当于8块方糖,比可乐还高。反而便利店5块钱的黑咖啡,或者自己用挂耳冲的无糖咖啡,才是最健康的选择。没有多余的糖和添加剂,能最大限度保留咖啡的营养成分。以前觉得“速溶咖啡是垃圾”的人,现在也试着喝无糖挂耳,每天早上冲一杯,喝着放心,还不影响睡眠。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喝特调,关键是学会“减法”。点单的时候多问一句“能不能少糖”,或者选择“燕麦奶换全糖”,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减少健康风险。毕竟,我们喝咖啡是为了“续命”,不是为了“送命”。
那到底怎么喝咖啡才对?其实总结起来就3点,简单好操作。第一,选无糖款。不管是买现磨还是自己冲,尽量不加糖、不加糖浆。如果觉得苦,可以加少量纯牛奶或无糖植脂末,但别让甜味盖过咖啡本身的味道。第二,上午喝最好。尽量在早上9点到11点之间喝,既能提神,又不影响晚上睡眠。如果下午实在困,也别超过3点,并且当天要减少饮用量。第三,控制温度和量。温度别超过65℃,每天喝2-3杯(每杯约200-250毫升)就够了,不用追求“越多越好”。过量喝咖啡可能会导致心悸、焦虑,反而影响健康。
最后想跟大家说,咖啡不是“神药”,也不是“毒药”。它就像我们生活里的一个小帮手,用对了能帮我们保持健康、提升状态,用错了则可能带来麻烦。与其纠结“能不能喝”,不如花点心思研究“怎么喝”,让这杯“续命水”真正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昨天早上,我也试着冲了一杯浅烘的耶加雪菲,不加糖不加奶,坐在阳台慢慢喝。阳光洒在杯子上,咖啡的果酸和花香在嘴里散开,那一刻突然觉得,原来健康的咖啡,味道也可以这么好。你平时是怎么喝咖啡的?欢迎在分享你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