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在刚刚过去的长假,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的人形机器人“打工天团”格外吸睛:机器人打扫、跳舞、格斗,让游客切身体验了一把“人类放假,机器人上岗整活”的奇妙感受,还展示了一个智慧商圈是如何成为技术革新与市场应用对接的“活力窗口”。
从曾经的“数码一条街”,到如今的“机器人未来世界”,文三街区的蜕变轨迹,是浙江智慧商圈建设的一个微观镜像。宇树机器人的格斗表演、智元家用机器人的家务能力、节卡协作机械臂的协同作业,都让冰冷的代码在真实场景中接受着消费者的检验,并极大地消解了公众对高科技的疏离感,激发了年轻一代对科技的兴趣。
在这里,创新不再只是实验室里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互动的日常体验。当然,智慧商圈“智慧脉搏”强劲与否,最终还是要由用户的体验与消费来评判。
位于文三街区C位的“中国制造”科技新特产集合店内,有几十元的创意机器人玩具,有上百元的智能穿戴,还有数千甚至上万元的高端AI机器人、无人机,每一件都能直接打包带回家。一位上海游客就手提多件科技产品,道出许多人的心声:“这简直是‘互联网之都’的伴手礼嘛!”
这句朴素的赞誉,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首先,店内商品从几十元的创意玩具到上万元的高端设备,其形成的梯度化产品布局,覆盖了从儿童爱好者到专业极客的广泛群体。由此构建的创新生态,能让这家店将创新的种子,以普惠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此举真正让“创新成果”具象化为“消费产品”。过去,特产往往指的是糕点、工艺品等传统产物。但在杭州,特产还可以是“科技特产”,是将数字经济成就从抽象的概念和宏大的叙事中,变为具体的、可购买、可使用的商品。游客购买的“科技特产”,不再只是代码、程序,而是一份对“互联网之都”创新活力的实体化认同。
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商圈建设中,成功的标尺应该植根于普通用户的认同感之中。浙江智慧商圈的建设,就在于深刻理解到,创新的最终归宿是服务于人。通过营造沉浸式体验与打造“科技特产集合店”,为创新找到了一个可传播、可承载记忆的实体化身。
可以说,“中国制造”科技新特产集合店正是浙江智慧商圈发挥窗口作用的点睛之笔,价值远超一个普通的零售门店。其点出了一个核心要义:智慧商圈,不仅是一个创新窗口,更要成为一个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可感、可触、可“打包带走”的体验场。
当游客们兴致勃勃地参与互动,提着装有“科技特产”的购物袋满载而归时,智慧商圈的“智慧脉搏”便完成了一次有力的跳动。我们则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的温暖交汇,看到了创新成果在鲜活的市井烟火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