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来舒)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区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了解情况,市民马女士(化名)正在进行心理咨询。她是一名创业者,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常因工作压力和育儿琐事感到焦虑。“公司刚起步,回家还要陪孩子学习,两个孩子时不时闹情绪,真的很容易烦躁,”马女士坦言,“在外面我能保持耐心,可回到家里却常常因为辅导学习、孩子吵闹而控制不住情绪,所以今天特地来向医生求助。”
近年来,像马女士这样主动来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市民越来越多。区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虞洪介绍:“我们医院去年的年门诊量在3万人次以上,就诊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就诊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生活中的压力与挫败难以避免,虞主任推荐一种自我减压放松法——“4—7—8呼吸法”。他说:“用4秒吸气,7秒屏息,8秒缓慢呼气为循环,每次练习5到10分钟,可有效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生气时,我们大脑中的主管焦虑等情绪的杏仁核被激活,它的温度会上升,深呼吸可以降低杏仁核的温度,就像给‘情绪发动机’降温,帮助身心恢复稳定。”
虞主任在日常接诊中,发现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有认识误区,比如有人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眼小”“是自己想不开”,还有人担心去看心理医生会被别人嘲笑,甚至害怕长期服药会“上瘾”等。
虞主任解释,其实人的一生从摇篮到暮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保健密码,更需警惕隐藏的危机信号。 0—6岁幼儿,应多拥抱互动,避免言语发育迟缓;7—18岁学子,关注的重点是正视考试焦虑,化解人际矛盾;19—55 岁中青年,面临工作压力和家庭育儿烦恼,关注的焦点应该侧重于释放压力,避免“情绪积劳成疾”;55岁以上长者则应更多以预防抑郁与认知衰退为重点。
“大家都知道身体生病要看医生,心理问题也是一样,不必有病耻感。”虞主任强调,“所谓的‘用药上瘾’,往往源于不规范的用药行为。医生开具的处方药,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精准施治的辅助手段。就像腿受伤的人需要拐杖,康复后自然就能放下。心理健康用药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