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超 通讯员 俞建定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今年10月14日是第56届世界标准日,主题为“增强伙伴关系,共促可持续发展”。
标准决定质量,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近年来,萧山始终步履不停,致力于探索“标准”答案——无论是智能制造的“技术标杆”,还是绿色低碳的 “生态答卷”,亦或是民生服务的 “暖心细节” ,从国际标准制定的“规则主导”,到国内标准的“深度参与”,再到企业标准的“标杆引领”,随着新路径不断“解锁”,我区正以“标准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以标准筑根基
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
当前,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新能源、数字科技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在强调数量和速度的同时,更关注质量和效益。
作为工业强区,萧山始终将标准化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锚点”,围绕“提质”和“促新”,在先进制造领域破浪前行。一方面,建设集成服务平台,完善企业标准制定的“工具箱”,为企业提供免费查询、下载和专家服务;另一方面,建立企业沟通交流“服务站”,指导企业解决立项、编写、审查、发布等环节的问题,目前已开展服务2000余次,解决标准转化难题100余个,多维度为企业扫清标准制定的“绊脚石”。
在助力“中国视谷”建设中,《视觉智能标准体系建设试点》顺利通过验收,构建起“关键技术+产品系统+服务应用+共性支撑”的四维标准体系。先临三维、易加三维等头部企业主导参与制定《信息技术手持式移动设备增强现实系统技术规范》(GB/T 45286-2025)等21项数字化国家标准,让视觉智能技术从“单点突破” 迈向“系统领先”。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今年,首批“浙江制造”标准立项,我区主导和参与的《机器人用视觉定位末端执行器》《激光动态无掩模光刻机》《立卧复合加工中心》等3项标准成功立项,启动制定程序。其中,光刻机标准直指半导体“卡脖子”领域,为国产设备自主可控筑牢了技术根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区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134项,3项国家级试点成功立项,354 万元标准化资助资金惠及34家单位;2024年,我区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5项,新增及总量均位居全省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话语权的实质性提升。
以标准谋绿色
绘就低碳发展新图景
推进标准化工作,是“碳”出绿色发展路的关键。
今年以来,我区企业主导和参与8项国家标准的制定,涵盖能源消耗限额、碳足迹量化等关键领域,为相关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不仅规范了企业的生产行为,还倒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
在化纤纺织块状产业中,恒逸石化主导制定《化学纤维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6889-2025)强制性国家标准为纺织行业立下“能耗红线”,预计推动行业单位能耗下降 15%,年减碳超 50 万吨;恒远新材料参与制定《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化学纤维》(GB/T 45540-2025),通过引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研发节能设备,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荣盛集团将碳排放管理纳入全流程管控,实现数据动态监测与技术升级同步推进。在绿色低碳标准引领下,企业掀起绿色转型热潮。
标准化试点是探索新型标准化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区在“双碳”领域启动了《绿色低碳制造标准化试点》等一批省级重大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通过绿色制造、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绿色快递包装标准化试点》剑指包装浪费问题,项目通过优化包装材料设计和回收体系,显著减少了快递行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绿色低碳制造标准化试点》则聚焦某一行业或领域的低碳转型,搭建起行业低碳转型的标准体系,为企业绿色制造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此外,《绿色产品评价 防水与密封材料》(GB/T 35609-2025)等绿色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形成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推进“两新”工作走深走实。
从标准体系构建到试点示范引领,从企业实践突破到产业生态升级,“标准化”已然成为推动低碳转型的“硬核力”。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绿色低碳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是,绿色发展的“萧山样板”也将愈发出圈。
以标准架桥梁
提升“标准+”惠民获得感
“标准塑造美好生活”。在萧山,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教育、消费等民生领域的具体实践。
前段时间,由我区企业圣奥科技牵头制定的《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这项填补行业空白的国家标准,将于2026 年2月1日起实施。
为了让课桌椅能够适配“学习+午休”双场景,此次发布的国标锚定痛点,从青少年生理特点出发,重点优化课桌椅“午休形态转换” 功能——日常可作为标准课桌椅供学生学习,午休时能灵活切换至舒适躺卧或倚靠状态,无需额外搬运、组装,让校园午休将从“凑合睡”变成“舒适睡”。
针对课桌椅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国标从细节处见“真章”,构建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表面性能更耐“造”。针对学生午休易出汗的情况,新增纺织品、人造革表面理化性能要求,避免汗渍侵蚀导致褪色、损坏,同时减少皮肤接触不适风险;另一方面,是力学性能更稳固。国标新增挂钩强度、侧向倾翻稳定性、课桌垂直加载稳定性等12项特殊力学要求,杜绝因设施不稳导致的磕碰、摔倒事故。此外,国标还首次加入阻燃性能要求,为孩子午休筑起 “安全防火墙”。
不止于此。在消费品领域,我区牵头和参与的《燃气灶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0720-2025)等7项国家标准发布,为“以旧换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婴童用品 如厕器具及其附件通用技术要求》(GB/T 45273-2025)的落地,更给儿童用品安全加上“防护锁”,让标准成为守护群众生活的 “隐形卫士”。
在政务服务领域,《萧山区政务服务“数智化”标准化国家级试点》通过评审,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民生事项“掌上办”率达 98%,打造出全国政务数智化的“萧山样板”。
从“本地标准”到“国际规则”,萧山也加速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如,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等单位起草的《旅游及相关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案例研究》成功通过ISO正式立项,为全球旅游服务标准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蓝天鹤舞参与制定的ISO 24231《防护服装 职业用防雨服高能雨滴防护 性能测试方法》进入草案阶段,将为全球户外作业人员安全保驾护航。
标准是无声的规则,却是有力的支撑。为了持续深化“标准+”战略,我区还构建起多维度育才体系,今年有25名专家入选16个全国标委会,全区标准化总师达123名,数量居全市第一。未来,我区将继续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抢占标准高地,推动更多“萧山标准”升级为“中国标准”“世界标准”,让标准的力量,始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为美好生活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