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掉牙”是病!

浙江萧山医院:“银发族”咀嚼幸福需要专业守护

  ■记者 周英 王哲君

  “现在啃排骨再也不用小心翼翼了!”刚在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完成半口种植手术的王大伯,面对修复一新的牙齿,满脸笑意。在我国,像王大伯一样受困于缺牙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老了就该掉牙”的传统观念,让许多人在牙齿陆续脱落后才意识到咀嚼困难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很多像王大伯一样的市民在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检查牙齿,助力更多“银发族”告别“老掉牙”,重拾好牙品生活,也是口腔科一直努力的方向。

  破除误区:

  “老掉牙”并非必然,科学干预可逆转

  “以前总以为年纪大了掉牙是正常事,直到牙齿松到连软饭都嚼不动,才知道是牙周病作祟。”50多岁的陈先生因严重牙周病导致多颗牙齿脱落,一度陷入“进食困难”。这并非孤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主任医师释栋指出,“老掉牙”实为牙周病长期发展的结果,可防可治,却因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略。

  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在临床中不仅治病,更致力于科普。针对牙龈出血、牙龈萎缩等早期信号,医生会向患者耐心解释:“这些看似不痛不痒的症状,是牙齿发出的‘求救信号’,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脱落。”科室创新推行“飞行专家+本土医生”协作模式,邀请上海疑难种植专家黎强定期坐诊。深耕口腔种植领域三十余年的黎强,不仅为牙周病、牙槽骨萎缩等复杂病例制定个性化方案,更向患者传递“牙周病可防可治”的科学理念。对于因骨量不足、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被判定“难以种牙”的老年患者,科室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安全诊疗方案。“就像盖楼先打地基,骨量不足者可先植骨,有基础疾病则联合相关科室评估风险。”黎强介绍,多位患者已通过此类个性化方案,告别“只能吃软烂食物”的困境。

  破解修复难题:

  多方案适配,让老人放心选择

  牙齿缺失后该如何修复?活动义齿、固定义齿还是种植牙?这成为许多老年人的现实困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口腔科主任李鸿波强调,缺牙不补不仅影响咀嚼、发音,还将导致余留牙磨损加重、颌骨萎缩,甚至加重消化负担。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医生结合患者口腔条件、健康状况与个人需求,详细解析各方案利弊:

  活动义齿:价格亲民,对余留牙要求低,适合牙槽嵴低平或预算有限者,但存在异物感强、咀嚼效率较低、需定期调整等问题;

  固定义齿:外观自然、无需摘戴,但需磨削邻牙,医生常用“搭桥需稳墩”作比——“磨小的牙齿易龋坏,如同桥墩失稳,整座桥都将受影响”;

  种植牙:其核心原理是将钛合金种植体植入颌骨以替代天然牙根。有独立支撑的特点,在修复过程中不会损伤缺牙部位的邻牙,修复后的咀嚼功能可接近天然牙,适用于单颗、多颗等不同缺牙情况。但种植牙手术对操作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开展手术医院的资质有较高的要求。

  70多岁的李阿婆曾在种牙与装假牙之间犹豫,医生根据其骨量与全身情况,建议“先植骨再种牙”,并全程讲解流程与注意事项。“医生把每种方式的好坏都讲透了,让我选得放心。”术后恢复良好的她,如今不仅能吃坚果,说话也清晰许多。

  传递医疗温度:

  细节关怀+公益行动,守护全周期健康

  “医生护士全程握着我的手,一步步讲解治疗过程,本来紧张得发抖,后来一点都不怕了。”这是多位老年患者在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的共同感受。

  针对高龄患者行动不便、听力下降、畏惧治疗等特点,科室从细节入手传递温度:提供轮椅接送、用“拉家常”替代专业术语、调整诊疗节奏适应老人耐受度,让看牙不再成为心理负担。

  预防优于治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王秋月指出,“‘牙刷+牙线’可清除80%牙菌斑”。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也将口腔保健融入日常服务与公益行动:定期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讲座,指导老年人使用软毛牙刷(每日两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演示“C”形牙线清洁法;公益义诊中,不仅免费口腔检查,还赠送牙线、讲解义齿护理要点——种植牙和固定假牙需如真牙一般清洁,活动义齿进食后应取下清洗,睡前浸泡于冷水中……

  近年来,随着部分地区将洗牙、补牙纳入医保,浙江萧山医院口腔科在诊疗中主动告知老年患者医保政策,减轻其就医负担;针对农村老人“看牙远”难题,也在联合乡镇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让专业口腔服务走进家门口。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镇街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生活
   第08版:影像
浙江萧山医院:“银发族”咀嚼幸福需要专业守护
【专家坐诊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