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职迷茫到顺利入职,残联的‘一对一’帮扶让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工作!”瓜沥镇民丰河村应届残疾大学生小董攥着刚签好的劳动合同,难掩激动。这温情一幕,正是区残联精准赋能残疾人就业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区残联锚定“民生”核心,聚焦就业与康复两大关键领域,以实打实的举措交出亮眼答卷:新增残疾人就业214人,超额完成市定目标10%;为169名孤独症儿童提供超3个月康复救助,提前超额完成全年100人目标,用行动为残疾人筑牢幸福基石。
靶向破局就业难:
从“输血”到“造血”的全链条赋能
残疾人就业,既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针对残疾人求职信息不对称、岗位适配难等痛点,区残联打出“精准服务+平台搭建+技能赋能”组合拳,推动助残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
“一对一”专属护航:组建专项帮扶小组,为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尤其是应届残疾毕业生)定制“就业成长手册”,从岗位筛选、模拟面试到入职适应指导,全程“保姆式”跟进。小董等多名残疾人通过该模式成功就业,实现“家门口圆梦”。
“双向奔赴”的供需桥梁:线上线下联动搭建就业平台——4月举办的“扶翼展梦 职拓新程”专场招聘会吸引42家企业参与,提供220余个岗位;走访13家企业挖掘岗位资源,以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开发适配岗位,让残疾人与企业精准对接。
技能赋能“强底气”:紧扣市场需求开设电商客服、苗木栽培、直播、非遗传承等课程,依托萧山区助残共富科创园开展“理论+实操”培训,联合阿里云客服打造视障云客服基地,累计培训3322人次。培训费用100%报销,不仅培育出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钩针编织项目金牌得主胡春芳,更通过节点性专项培训惠及上百人,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创新载体拓路径:
织密残疾人共富“保障网”
从“家门口就业点”到政策“组合拳”,区残联通过多元载体与政策支持,让残疾人就业之路更宽、更稳。
特色载体激活“微就业”:北干街道残疾人之家的“蜗牛驿站”联动快递行业,让工疗员通过处理快递信息实现轻量就业,既增收又融入社会;南阳街道“南阳YOUNG”抢单系统等“共富工坊”吸引496名残疾人参与缝伞,累计发放半成品伞近31万把,发放慈善共富金近2万元。
政策护航“助创业”:给予一次性开办费补贴、创业贷款贴息、专业指导等支持,降低创业门槛。数据显示,萧山区劳动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73.29%,实现“三个百分百”——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诉求者、应届残疾大学生、有培训诉求者均100%覆盖。
多方联动“聚合力”:22个“残疾人之家”覆盖所有镇街,530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残疾人企业家联谊会会员企业带动7052人就业创业;“隐翼天使”项目、圆通速递客服基地、海洋天堂就业项目及明康汇合作项目,以差异化模式助力残疾人就业,帮扶400余人、安置113人、支持10位心智障碍青年成功上岗,切实推动残疾人共享共富成果。
数字赋能康复服务:
让“关键小事”暖到心坎里
作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孤独症儿童康复救助是区残联的“重点工程”。今年不仅提前超额完成100人救助目标,更以数字化升级服务质效,让康复更精准、更有温度。
全链条保障“应救尽救”:构建“政府主导、残联主抓、财政托底”体系,将救助纳入民生实事清单,每月动态跟踪进度;财政给予孤独症儿童每月最高3000元、每年最高30000元补贴,将符合条件的在训儿童全部纳入救助,实现“不漏一人”。
数字化升级“提质效”:依托“我要健康”系统开展线上督查,结合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每月“一对一”线下指导,实现对定点机构的精准监管;创新推出“脑机接口干预”项目,联合阿里公益为10名儿童提供600节免费专项课程,5个月实践后康复效果显著。
社会协同“聚暖流”:联动4所高校开展融合活动并提供34个见习岗,依托区孤独症人士及亲友协会组织公益跑、亲子营,联合公益团体提供物资捐助、心理疏导,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帮扶”的良好氛围。
征程万里,初心不改。区残联将持续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康复服务多部门联动机制,拓展大龄孤独症儿童服务,以更扎实的举措让残疾人就业有底气、康复有保障,真正共享城市发展的璀璨荣光。
■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孔淑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