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汤圣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注意防守站位!”“萧BA”南部赛区的一场小组赛暂停间隙,浦阳灵山村篮球队的戚建月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低声叮嘱着战术。
场上,父子俩是配合默契的队友;场下,是传承热爱的亲人——这对“父子兵”,正用篮球书写着属于灵山村的热血故事,也让“萧BA”的赛场多了份格外动人的温情。
今年50岁出头的戚建月,早在初中时就踩着村里的水泥球场,披上了灵山村队的球衣。年轻时的他,凭着一身球技和不服输的劲儿,成了村队当之无愧的主力。
但他没有止步于“自己打好球”,而是扛起了“浦阳镇篮球队领队”的担子。他带着队员跑遍周边交流赛,从“浦阳体育联合会秘书长”到“萧山篮球协会理事”,一直在为乡村篮球奔走。
这份对篮球的热爱与骄傲,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儿子戚童翀之。从小,戚建月去哪打球,戚童翀之就跟到哪——村头的球场边,总能看到他小小的身影,目不转睛地盯着父亲奔跑、投篮。
“他小时候不怎么说话,就跟着我捡球、递水,慢慢就会抱着球模仿我的动作。”戚建月笑着说,耳濡目染间,戚童翀之便把对篮球的热爱和“为村争光”的渴望悄悄藏进了心里。
今年“萧BA”开赛,灵山村组建队伍参赛,戚建月第一时间报了名,儿子也主动请缨。当父子俩同时穿上印着“浦阳灵山村”的球衣时,戚建月突然觉得,篮球成了跨越时光的纽带。“能和儿子一起代表村里打区级联赛,太荣幸了!这不仅是我们父子的约定,更是对篮球情怀的传承。”
赛场上的父子俩,有着旁人难及的默契。不需要大声呼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读懂彼此的意图。“从他小时候就带着他打球,早就‘磨’出了默契。”戚建月说,这份默契不仅在场上,更延伸到了家里的饭桌上:“打完比赛回家,我们俩会坐下来复盘,哪次传球不到位、哪个防守漏了人,一起分析问题,下次比赛就能改进。”
看着儿子从当年场边捡球的小孩,长成如今村队的主力球员,同时也是萧山农商银行篮球队的一员,戚建月的骄傲藏都藏不住。但比起球技的进步,他更在意儿子的“球品”。“我一直跟他说,球品如人品。上场就要相信队友,不能单打独斗;要尊重对手,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更要尊重裁判,服从判罚。”在父亲的教导下,儿子不仅球打得越来越稳,待人接物也多了份谦逊。
灵山村的篮球故事,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这次“萧BA”,主办方给灵山村分配了100张观赛门票,消息一传到村里,没多久就被村民们领完了。比赛日当天,球场边的“加油区”总是最热闹的。
戚建月说,正是这份沉甸甸的支持,让球队更有干劲,“现在村里不管老少,一说起我们村的‘萧BA’,都特别自豪,篮球把大家紧紧团结在了一起。”
眼下,灵山村的“萧BA”征程还在继续。每次踏上赛场,看着身边奔跑的儿子、场边呐喊的村民,戚建月都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不管接下来的比赛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拼到最后一秒。”他望着球场,语气坚定,“不为别的,就为了村里的期待,为了这份代代相传的篮球热爱,也为了和儿子一起,在‘萧BA’的赛场上,多留下几段属于灵山的精彩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