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超 通讯员 陈佩佩
“不用拨打电话让工作人员来核验‘三证’,我们残疾人群体就可以更安心享受停车优惠政策,挺温暖的!”在全区首个“特别改造”后的“无感停车场”内,体验者邵先生顺利驾车离场并实现停车费减免后,向在场的检察人员和残联工作者深深鞠躬。
邵先生说,就在两个多月前,他还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停车体验,一波三折、一言难尽……
“无感停车场”享受优惠难度大
邵先生在杭州定居多年,对2017年12月起萧山区实施的残疾人停车收费减免政策有所了解。“随着‘无感停车场’(无人值守停车场)的增多,我们想要享受这项政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无人值守,无法核验“三证”;通过紧急按钮电话联系管理人员,却因为自己是聋哑人,表达能力受限,无法有效沟通;好不容易联系上了,管理人员又因为种种原因姗姗来迟……邵先生的一连串“苦水”引起了检察机关的注意。
“亲身经历,我们才知道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困难所在。”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章蕾介绍,在开展专项监督行动中,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多个停车场开展调查,并联系残联协助进行调查取证,以残疾人代表亲身参与的方式,实地了解政策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取证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停车场人工岗亭长时间无人值守;部分停车场工作人员对该项政策一知半解,人为设置障碍;部分停车场通话设备音效极差,根本无法实现正常沟通等。
针对专项监督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区检察院第一时间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各相关部门积极履行监管职责,督促涉案停车场对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整改,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全面有效保障。
查验“三证”是痛点
为解决好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区检察院还通过制作线上问卷的方式,让残疾人群体集中反映实际需求。
受访者称,由于享受减免前需要核验“三证”,耗费时间较长,为了不让后续车辆长时间等待,他们多数会选择直接支付停车费用。而随着“无感停车场”的增多,核验“三证”需要联系管理人员到场,耗费的时间成本更高,尤其对于聋哑残障人士来说,通过电话联系管理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章蕾说,在收回的119份有效问卷中,多数受访者表示,要享受该项优惠政策,每次都要查验“三证”,有时因为耗费时间较长,还会惹来异样的目光。“不想为了几块钱,忍受别人的指指点点”成为受访者比较普遍的想法。
其实,残疾人群体享受停车费减免优惠的问题在年初就引起了杭州市检察院的关注。为维护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杭州市检察院还部署了在信息无障碍领域进一步深化公益诉讼的专项监督行动。
“共享”打破壁垒
针对现场查验“三证”的痛点,检察机关提出,利用城市大脑、云计算等技术优势,用“共享”打破壁垒,将核准关口前移。
首先,由有关部门提前收集全区残疾人车辆信息,经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录入全区各政府定价管理的停车场停车收费系统。这样,已被录入系统的车辆在驶离停车场时,计费系统直接对应当减免的费用进行自动减免,使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时不用停车再次现场查验“三证”。
2月3日,区检察院联合区政府定价停车场管理部门、价格主管部门和残疾人权益保障部门共同召开圆桌会议,针对该问题集中商讨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圆桌会议后,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研究部署整改方案,并建立专门的工作群,便于及时了解整改动态,时时查漏补缺。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48个停车场和道路泊位完成系统录入,登记的残疾人车辆号牌共计708块。信息录入后,残疾人车辆可识别并即时通过,同时减免车费。
“我们所关注的‘无感’,不应仅仅是指无感知、未察觉的,还要尽可能让残疾人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中体会到没有歧视感、没有自卑感、没有无助感。”在检察人员看来,让“无碍”更“无感”,让“无感”更“有爱”,是打造国际领先的城市无障碍环境,所要做出的多方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