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教研并驾齐驱 筑梦踏实

  ■记者 王哲君 通讯员 邹紫

  今年3月20日上午,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2021年学科建设大会暨授牌签约仪式在湘湖院士岛召开。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成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

  大学附属医院是医学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而临床医学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多年来,大学与附属医院合在一起,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借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平台,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将推动医教研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高素质人才洼地、研究型医院重镇、一流医疗高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造福更多百姓。

  床边成长·传道受业和解惑

  “温州医科大学与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就是一家人了。”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曹建明在签约仪式上欣然表示。

  大学与医院一起培养专业人才,医生变教授,来带学生、教学生。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学院派”受纸上谈兵的限制,没有实践,离“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永远一步之遥。而“床边教学”则是医学教育的实践形式, 对医学生吸收新理论,提高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床边教学”的最佳场所就是医院。这样的医校合作,让医学院学生能在“床边成长”,成为医疗所需的优秀人才。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带教老师为此付出很多,既要做医生,又要做老师;既要做临床,又要做教学,双重身份,双份责任。为什么在繁重的医务工作之外还必须承担着这样的教学任务?我们在一个个实习医学生当中,能找到答案。

  单钰萍是来自温州医科大学的实习医学生,到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仅一个月,但这里的每一天都几乎成为她迄今为止的“有生之年系列”。实习的第二天,也是她第一次参与值班,她就被派到肝胆外科手术室里面对肝脾破裂的患者。“初来乍到,我能在手术里发挥什么作用?”单钰萍满怀着忐忑和疑惑,紧张得不知所措。但带教老师依然很信任她,让她在旁观摩,耐心讲解,放手让她做力所能及的事。看出她的不安和激动,带教老师告诉她:我们总有第一次,从学生的角色转变成医生的过程里,大大小小的挫折都会遇到,一定要使内心坚强起来,更要多看、多问、多听、多学,有任何不懂尽管提出来。

  尽管每天的工作满满当当,但对待病人的每时每刻,也是带教老师的课堂时间。“急诊的节奏很紧张,但老师会见缝插针地教我们。比如在等病人的空隙,他会拿着一张化验单,跟我讲解上面每个指标的临床意义。”单钰萍想起这短短一个月的实习日子,总有说不完的感慨,“手术过程里中,老师会为我们讲解他做的每一步,遇到的每个情况都会跟我们分析,不厌其烦。”

  责任温度·医生收到的教师节祝福

  “纸上得来终觉浅”,除了觉得书本和实践有巨大差别,实习生体会更深的是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对病人还是对学生,他们始终保持“如沐春风”的温度。从实习生的角度看:“比起技能传授,精神引领是最让人脱胎换骨的。”从院方培养医生的角度看来:“我们需要的医生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需具备对患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

  这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医院在承担救死扶伤的医疗职责之外,还要承担培育医生的教学任务。要做到全方位为人民群众健康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意识到,光靠“医生”这一身份,远远不够,只有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让整个医学行业后继有“温度”的医学人才,才能为全社会的医疗健康添砖加瓦。

  眼科教研室主任赵珺彦说,在这样一种教学意识和环境里,他们和学生之间产生了默契和感情。虽然是医生,却有许多学生带来了教师节祝福。很多学生即使离开这里,也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曾经来院实习的一个学生,后来考上了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去年疫情期间,他是第一批报名去武汉支援的。内科教研室秘书来丹丹给他的朋友圈点赞。而他表达了对医院培育的感激:“在医院实习那段时光,老师们对我们在思政、人文教育方面的影响非常大,我深受感染,所以第一时间义无反顾报名去武汉。”

  也正是这样一种觉悟,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医学生实习的首选之地。去年疫情期间,单钰萍在新闻中了解到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第一时间组织援鄂医疗队赶赴武汉。她深受感动和鼓舞,去年10月,她报名参加了萧山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今年,当实习机会来临,她欣然来到这个大家庭。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肛肠外科青年教师黄成,在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这里,用他的话说:“当时想都没想就来了。”因为2013年,他曾来过萧山,尽管那时还没机会在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但“想来这儿”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种下。

  人才孵化·有条不紊盘活“源动力”

  在现代医院建设中,壮大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是矢志不渝的方向。因为人才是学科发展的砥柱中流,续写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需要包容地引进人才,积极培养本土人才,凝聚一批高层次的医疗科技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做好人才的服务、支持工作。

  而温州医科大学相对于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来说,是一处医学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在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温州医科大学在浙江省内高校、全国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中均列第5,稳居全国百强之列。2021年,全国共有16所非“双一流”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前100名,温州医科大学位列其中。其中的眼视光学院是中国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引领者,作为眼视光学院的主要临床教学基地,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视光学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借助温州医科大学的平台,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不断提高学科建设能力。医院内科教研室秘书来丹丹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在带教过程中,她亲切地称实习生为“孩子”,也毫不介意“孩子”叫她“师姐姐”。在教学过程中,她把自己视为一条纽带,连接着学生和学校,学校和医院,更是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临床的桥梁。“医学教育是终生教育。它包括学校的基础教育,大四、大五的实习、见习教育,也包括毕业之后的住培和继续教育等。”在来丹丹的理解里,见习和实习教育,不光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医疗技术,更要把他们培养成有情怀的医学人才。

  “事无巨细、有条不紊”用来形容医院教研室的工作再贴切不过。无论是从这走出去的医学生还是留在这里耕耘的医生、老师,他们同时见证了医院教学师资水平从“平地滑行”到“快速起飞”的过程。“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教师中坚力量的来丹丹去年曾获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在来丹丹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本身就是一件教学互长的事情。“附属医院的建立,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也能够激发年轻医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引进优质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帮助;使医院的医疗服务、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科研沃土·为医院转型升级造血

  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础,学科建设是践行医学发展的主战场,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壮大人才队伍过程中,还要加强医学科研创新,让医院成为“学院型医院”,“工匠型”的专家变成“研究型”的教授,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创新工作,打造品牌效应,从而形成学科、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对刚结束住培生涯不久的黄成来说,他最大的感悟便是:利用好住培资源中的出色人才,有助于做好科研,加强医院人才队伍的梯度建设。医院内的许多“宝藏”医生给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我们队伍里,有几个科研能力极强的人。从我们内部发展科教研人才,肥沃自己的土壤,是结出医疗科研成果最牢靠的保障。”

  同时,“后浪”也给了黄成和其他年轻教师很大的鼓舞。不少学弟学妹在科研上,无论是撰写论文还是实验操作,能力都很突出。如果他们都能留在这里,作为医院的后备人才得到进一步培养,更新产学研知识架构,就能为医院输送新鲜血液,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造福人民群众,这是再好不过的事。

  等待开花结果,这个过程或许是很漫长的,5年、10年,甚至更久。但任何成果都需要长期的规划,国家尚有“五年计划”,医院也如此。加速转变附属医院为医疗、教学、科研的综合体,而非单纯的临床治疗机构,从整体上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是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砥砺奋进的有力印证。

  深耕内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创办于1935年,历经80余年的风雨更迭、薪火相传,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公立医院。医院党委书记姚晓聪表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的揭牌成立,是医院发展史上深耕内涵浓墨重彩的一笔,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将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住这次医校合作机遇,全面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力和持续发展力,与温州医科大学共同开启新时代医校合作的新篇章,为医学高峰学科建设再添活力、再立新功。

  被授牌为附属医院只是医校深度合作的新起点。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努力的目标并不止于此,医院将借助高校在学科领域的优势,继续识别、培育、凝聚人才,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学科带头人,凝练学科力量,加强沟通对接,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让百姓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为健康萧山、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应有力量。

  编后:

  医疗、教学、科研是医院发展的“三驾马车”,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许多人印象中,医院的医疗水平直接关系疾病的救治,而教学和科研,看起来比较遥远。但在习近平总书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重要论述下,在公立医院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科研站上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风口。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医院在践行“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的同时,也一直立志于发展教学和教育工作,而这次能够与温州医科大学成功“牵手”,让医院在医学人才培育方面开启了新篇章。

  习总书记曾指出:“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通过“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相辅相成,助推人民满意现代化综合公立医院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未必平坦,或有波折,但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答案就在他们不断前行的步履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综合
   第06版:专题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广告
   第09版:专版
   第10版:文化 悦读
   第11版:财经周刊
   第12版:健康
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医教研并驾齐驱 筑梦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