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系列报道(六)

熟悉的校园,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育才小学
红垦学校
第一实验小学
劲松小学
万向小学
新桐初中

  ■记者 朱颖华

  通讯员 郎露寅

  身边有很多学校,每天从它身边经过,但却未必对它了解。特别是近几年,各学校在奋力打造全域优质“美好教育”征程中,积极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样态,用智慧和行动,为校园带来了新气象、新美好。

  编者按:

  为进一步展示萧山教育的发展面貌,区教育局联合本报《教育周刊》,推出“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系列报道。自4月19日起,我们连续刊发主题报道,并在区教育局官方微信“萧山教育发布”推送,让全区百姓全方位了解萧山教育。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6所学校在“美好教育”征程中所呈现的新美好。本期,让我们再来了解6所学校,看看这些学校有哪些新意、创意和爱意。

  新桐初中:让教师的成长托起学生的成才

  去年12月,第三届城区教坛新秀话题阐述正如火如荼,其间有一位教师挺着高高隆起的肚子走上面试的讲台。就在前一天,医院已通知她住院待产。而在她顺利完成话题阐述后的第二天清晨,宝宝呱呱坠地……

  这,是新桐初中青年教师汪玲;这,是一名新桐教师对自身成长发展的执着和坚持。

  故事的背后,是学校对于发展路径的清晰设计。只有进取的教师才能培育出进取的学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幸福的学生。学校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师到学生中去,到研究中去,在工作中获得学生的爱戴和职业的幸福。

  新桐初中致力于全体教师的成长,让每个年龄段教师保持职业热情,持续向学生高水平输出,追逐事业新征程。新桐教师提升工程方案,根据教师不同年龄阶段,提出相应目标,哪里不足补哪里;优秀班主任摇篮计划,短短一年时间,让两位中年教师成为区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利用一切机会为青年教师创造执教区级公开课的机会。学校引进名师,成立工作基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立教师“新桐奖”,与教师“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奋斗目标相契合。这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各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年轻教师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精神,而越来越多老教师迎来事业第二春,近三年学科检测三项指标均获第一的教师中80%以上是老教师。

  如今,全体新桐人正迸发出一股“凝心聚力,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实干兴校”的正能量。

  短短两年时间,教师面貌焕然一新,专业发展成果斐然,学校共培养出7位城区教坛新秀、3位区教坛新秀、3位市教坛新秀、2位区优秀班主任。2020年,教师业务竞赛获区级及以上奖项79个,区级及以上获奖论文54篇。越来越有自信和力量的教师团队,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生命场。

  第一实验小学:承载教育梦想,智链美好未来

  第一实验小学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童年时光遇见最好自己”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崇真知、崇自主、崇友善”的培养目标。

  以“实验”为名,希冀不负其名的实验人,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一方教育乐土、一个新时代的智慧学场,精心擘画全新的教学前景,生动讲述未来的教育故事……

  学校以“实施数字评价”为优先方向,深入推进“全覆盖”德育。作为全区仅有的四所省数字家长联盟校之一,学校心理咨询在线答疑、校本家长数字课程成功首发,助力家庭教育再上新台阶;“小飞鸽”实时扫描综合素养评价成效显著,这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又一成效表现。

  学校以“达成数字融合”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全过程”变革。学校深化课程研发过程,完善“三崇六实·群落”的课程体系,近年来在“完美教室、十佳卓越课程、省市精品课程”评比中成绩斐然;深化教学研究过程,探索“备上评思·一体”的网研新范式;深化学习评估过程,启动“个性精准·综合”的学业评价。

  学校以“建构数字基地”为战略框架,跨越推进“全领域”云校。一方面,借力空间平台,实现课程上云;以课程引领空间,倡导一师一班一课程,有10多个省精品空间、特色教学空间或学习优秀空间。另一方面,打造优质课堂,辐射教学上线;关注学科直播课堂内容系列化、常态化,城乡同步课堂精准落地。原创数字资源,发挥省名校网络课程、千校结对、省外帮扶带动,很好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流通。

  学校先后获得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省小作家实验基地、省数字资源应用实践示范基地校、市示范学校、市巾帼文明岗、市平安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市智慧教育示范校等50多项区级以上荣誉。实验人朝夕不倦,孜孜不息,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弘扬“实验”精神,积极应对未来,追逐和实现着自己的教育梦想。

  育才小学:“荷文化”助每个孩子各展其才

  在育才小学,一代又一代育才人,用勤奋踏实,书写着教育的魅力;一届又一届育才学子,用刻苦努力,诠释着教育的美好。育才人以“因才而育,因育而才”为教育使命,着力建构校园“荷文化”,希望每一个孩子,在育才各展其才,因育才成就精彩。

  山无尽,登高不止。以荷言志,在育才人的文化谱系中,莲子最有顽强的生命力。“开学第一登”,是育才多年来的传统活动。每年春季的开学典礼,学校都会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组织全体师生登北干山,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吹响新学期的集结号。登山活动既强身健体又锻炼意志,在团结协作的同时,又缅怀了革命先烈,可谓是一举多得。向上,向上,也成了育才人独特的文化基因。

  学无涯,奋进不息。以荷寄意,在育才人的精神天地中,每一朵荷花都珍贵,都独特。“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最中央”,是他们的教育宗旨。孩子们在育才,收获的不仅仅是学习,更有各方面的才能。如“少儿口才”班的谭同学和王同学,参加艺术节小主持人比赛,过关斩将,一举夺得区第一名。声乐班上的“百灵鸟”陆同学和冯同学,以一曲《大鱼》,摘取区艺术节比赛小组唱第一名。“小小男神”楼同学,不仅学业成绩年级第一,运动赛场上也一次次刷新纪录,更以区小学男子中国象棋第一名的成绩晋级杭州市比赛。

  愿无穷,砥砺前行。以荷咏怀,在育才人的情感世界里,他们坚信六年荷叶覆满堂,所有的期待都将被满足。于是他们耐心地等待每一株“小荷”静静发芽,慢慢成长。育才校园内,有一本已经坚持了20多年的纯文学刊物《小荷》,至今已出版了129期,是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的“新荷”课程,更为小荷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在“荷文化”的滋养下,育才人如林清玄所说的“永远保持发芽的心情”,而学校也终将完成从“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别样红”到“香远溢清尽韶华”的完美蜕变。

  劲松小学:以“松文化”标注前行的坐标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坚韧、担当、进取”,是百年劲松的坚守,也是全体劲松人一直探寻的校园“松文化”之精髓。

  2013年,学校开启小青松之旅。老师说,默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就是每一名少先队员要传承的路灯精神。孩子们以参与者、组织者的身份,为爱心义卖做宣传、画海报、制作手工艺品、布置场地……经年累月,他们为甘肃民勤的荒漠增添了10000多棵梭梭树——“劲松林”。省美德少年叶淼,区十佳少先队员边远,区优秀红领巾志愿者董音悦……孩子们在校园里创造着成长的喜悦。

  2014年,劲松的老师将孩子们的一个个活动串连成珠,开始“小题大做”。每一天,一道题反复磨,一节课整组备,一本书细细啃……教学无小事。每一课,“量身定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每一刻,“育人真做”——自我服务、班级服务、小鬼当家、校园卫士、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教孩子学会担当。每一期,“课题实做”——用丰富的活动打烙“校园印记”,用结构化的课程践行“劲松样式”,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打造高结构学习者。区优秀德育工作者陈莲凤,市教坛新秀、区优秀班主任邵利,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王甄妮……他们守住每一个孩子,擦亮每一个日子。

  心如花木,向阳而生。借助“松文化”,学校创设了松根部落群、松枝俱乐部、松针文学社、松花艺术团、松果研究院、松子小舞台,来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设计了松果章、松果卡,来累积孩子的“小收获”;致力于课程开发,来实现每一棵小青松拥有像松树那样四季常青的进取劲、顽强不屈的坚韧性、富有担当的责任心。于是有了每年的市级课题、免评课题;有了市文明校园、美丽学生重点培育项目;有了区十大精品工程、市精品课程……学校用实际行动汇聚合力,创造、见证“松文化”的灵魂,沉淀时代的价值观。

  万向小学:成就每一朵向阳花的美丽绽放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在万向小学,每个孩子都了不起。会玩数学游戏、爱去向阳花圃、能讲钱塘故事……万小的孩子是朵朵美丽绽放的向阳花。

  学校始终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实践、创造中发现自己的禀赋。遵循“儿童立场、生活视野、全境表达”的基本理念,学校立足多维协同开发“向阳”校本课程,扎实推进向阳学子成长计划,让每一朵向阳花徉在协同、创新、创造的幸福里。

  借助技术,定向高阶思维。学校争创市智慧教育示范校,跻身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会员,借鉴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游戏学创”课程。万小学子在“智创未来”的学创中心学习数学,智创游戏,区首届数学游戏节点燃孩子们高阶思维发展的火花,新型教学实验区开启万小“学·创”同频的新时代。

  携手场馆,传承本土文化。学校携手区域地标中国水利博物馆,开发“钱江小水宝”课程,激活场馆资源,把握传承脉搏,形成馆校共建。万小小河长们游场馆、走源头,话钱塘、上电台,用自己的研学行动传承地域文化,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创为区内唯一的市“五水共治”实践窗口单位。

  内修外延,拓展实践素养。学校重视耕与读的结合,着力从实践、体验、浸润、探究四个维度,开辟 “向阳花圃+农趣长廊+农耕基地+农创中心”递进式劳动教育场域;万小学子在农耕乐园中搭葫芦棚、榨油菜籽、割小麦,实现知与行的合一。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共建共创诠释“全人教育”的理念。

  学校对标美好,向美而生,扎实落实国家课程,丰盈打造精品课程,一切为了满足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选择,成就万小学子的向阳绽放。

  红垦学校:让每个孩子创造更好的自己

  红垦学校是一所九年制公办学校。该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分别与银河小学教育集团、高桥初中教育集团牵手,共享名校资源,共创美好教育。

  深夜,学校总有几间办公室亮着灯,那是教师们在加班加点地办公学习,备课、研课、出卷、分析学生问题……红垦老师的日常就是不断追求更完美的教学品质。每天清晨六点,学校总顾问毛思忠校长都准时在学校巡视,一间间教室里,老师们都早早等待,为学生答疑解惑。晚上十点多了,班主任徐瑶老师还在办公桌前,给一封封来自孩子们的“情书”回信。寒来暑往,全体教职工拼的是一颗对孩子们、对教育事业的爱心。

  204班夏新颜的妈妈说:“女儿进步实在太大了,在红垦学习一年多,就被选入了市艺术体操队,今年还要参加市运会和省赛。”这样优秀的红垦少年故事,学校宣传栏上已写下了300多个。

  成绩飞跃的背后是对立德树人的追求。学校将“未来,我创造”作为办学理念,把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红色围垦精神作为校训薪火相传,努力培养敢担当、善思考、勇创新的新时代弄潮儿。

  在学校未来智能实验室内,803班的李明升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们介绍:“这是我做的智能机器人,刚开始学的时候只是搭建模型,一年后老师教我们编程语言,它就开始能够互动了,上学期我的机器人还送去国博中心参展了呢。我最期待每周的机器人课,在红垦学习真是太幸福了!”

  作为全省第一所中国新样态学校基地校,学校积极打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未来学校,赋予建筑以教育灵魂,面向未来不断重构共同学习的场域,并针对学生性格设计个性化的课程,模拟现实社会给予浸入式的课堂体验,助力每个孩子创造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系列报道(六)~~~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镇街
   第04版:民生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教育
   第08版:专版
熟悉的校园,绽放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