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位引吭高歌的百岁老党员,名叫俞关堂,出生于1921年1月1日,家住萧山区楼塔镇,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荣立过两次三等功。虽然已经百岁高龄,俞老仍然身板硬朗,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记忆清晰,只是耳朵略有不便,那是当年战场上震耳的爆炸声留下的创伤。面对前来慰问的人们,老人思绪万千,兴奋地讲述战场上志愿军的壮烈故事,情不自禁地唱起那首熟悉的志愿军军歌,大家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本版文/图 记者 王建平 周青青
复员返乡
投递一天走百里
从部队复员后,俞关堂回到了家乡,担任村治保主任。1956年12月,上级安排他到萧山邮电局工作。
“我在邮电局工作了25年。”俞老说,当时邮电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他从普通员工干起,做过投递员、话务员、报刊发行员、统计员、会计,在十多个基层邮电所工作过。他工作任劳任怨,投递报刊信件认真负责,最远的时候一天要跑一百多里路,没有发生一起差错。
在日常工作中,俞关堂始终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办事,为发展乡村邮电事业尽心尽职。
退休后,俞关堂过上了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如今,一家四代同堂,大儿子在老家建起了新房子,6月初刚刚落成;小儿子在城里安家立业。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也都事业有成。
“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首先要归功于党领导得好,也是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老人感慨道,“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不要忘记那些为国牺牲的有志之士,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报名参军 告别新婚妻子上战场
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我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1951年5月,萧山县大同乡政府召开动员大会,乡领导号召青年人应征入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台下一百多名青年小伙子听得热血沸腾。
那时候,老百姓生活虽然清苦,但分到了田地,已经过上安定的生活,不再受连年战乱之苦。“侵略者不让我们过好日子,我们绝不答应。”年轻的俞关堂当场表示。
新中国成立前,俞关堂一家六口人(他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自己排行老三),生活苦不堪言——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以放牛耕田、帮别人家做小工,勉强养家糊口。俞关堂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了。
“我九岁时读小学,十二三岁去放牛、砍柴,十八岁去外地当挑盐夫。”老人谈起从前的日子,眼里闪着泪光。
那时,全家只有三间半破瓦房,还有几条油漆斑驳的旧桌子和旧棉床。一家人经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冬天冻得瑟瑟发抖。“早上就吃一点玉米粥或豆腐,中餐是小半碗米拌麦疙瘩。即便这样,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俞关堂也跟父亲一样,靠卖苦力生存。他经常赶到二十里外的地方,帮有钱人家种田、种番薯、割麦子、挑垃圾,什么脏活、重活、累活都干,“做一天工换3升米。”
新中国成立后,日子总算好了起来,俞关堂顺利结婚成家。
抗美援朝动员大会结束后不久,血气方刚的俞关堂毅然报名参军,父亲、妻子、兄弟得知后都很支持。“乡政府答应农忙时节会派人帮忙种田,家里的事你尽管放心。”妻子也鼓励他。
6月8日,俞关堂正式到河上乡应征入伍。告别新婚妻子,他踏上了开往朝鲜战场的军列。
三赴朝鲜 保家卫国
短暂的集训之后,1951年10月4日部队跨过鸭绿江入朝。白天,美军飞机狂轰滥炸,部队无法行进,战士们只能躲避在防空山洞里。夜晚,他们急行军赶往目的地,每夜赶20多公里。俞关堂戴着竹叶编织的帽子,背着沉重的挎包,里面装满了衣服、鞋子、手榴弹等物品。从傍晚5点出发,由朝鲜当地人引路,面对零下35摄氏度的极端寒冷天气,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到拂晓。经过18天的夜间急行军,部队终于赶到了板门店一带。
俞关堂被编入某团做工兵,负责架桥铺路、挖防空洞,临时抢修被敌人炸毁的道路。他表现英勇,干活又快又好,不久被提拔为副班长。有一次,他带领全班12个人正在修建战壕,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求迅速撤离。收拾挎包,背上机枪,捎上几双鞋子,大家转移到一个山洞。没过多久,敌机就扔下了大量燃烧弹,整个小山丘火光冲天,连树枝都烧光了。
“如果不及时撤退,我们肯定都倒下了。”俞老回忆说。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志愿军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俞关堂还担任了炮兵。“头可破,血可流,祖国山河不能丢。”他以这种顽强的信念,出生入死,报效祖国。“不打败美帝,决不回家。”白天,他与战士们一起躲在狭小的防空山洞里。因为缺水缺粮,曾经七天七夜没洗脸,每天靠吃压缩饼干充饥,用融化的积雪当水喝。夜晚,全体将士利用敌人飞机作战不便的有利因素,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
在防空洞里,俞关堂经常提早起床,点着煤油灯开始修理铁锹、锄头等工具,或者挑饭为大家服务。洞内的空气潮湿而阴冷,加上劳累过度,他不幸患上了严重的气管炎,部队送他回到黑龙江白城医院接受治疗,休养一年两个月,身体基本痊愈。组织上建议他复员回家,但俞关堂主动要求重返战场。
“我一共去了朝鲜三次。”俞老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1952年10月中旬,美帝国主义向志愿军的前沿阵地——上甘岭发起猛烈进攻,上甘岭战役就此打响。俞关堂所在的工兵部队也参与了后续战斗。他与黄继光所在的部队,相差并不太远,目睹了一幕幕惨烈的壮举。特等英雄黄继光挺身而出,用胸膛死死堵住敌人碉堡里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
当红旗插上高地的那一刻,全体将士无不激动万分,但俞关堂有种别样的悲伤情绪——他的楼塔老乡楼长安、楼家桥,在战斗中先后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为国捐躯。
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连续五次重大战役的反攻,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1953年,中美开始停战谈判。
在短暂的停战间隙,为了迅速提高战士的文化水平,部队决定成立扫盲班,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俞关堂被选派到北京培训。培训结束,他再次返回朝鲜,教战士们识字学文,努力提高政治、军事素养,一直到战争结束。1953年7月底,他随部队返回祖国。
由于俞关堂三赴朝鲜、主动要求参战,“能文能武”,先后获得三等功2次,军功章一枚。
1951年,萧山共有千余名小伙加入志愿军。当年,抗美援朝的动员大会开过之后,萧山年轻人参军热情空前高涨。有6000余名青年踊跃申请参军,经组织批准入伍1157名。与此同时,全县共捐款90余亿元(旧人民币),可购飞机6架。然而战争是残酷的,据统计,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我区共有98位战士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