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1955年12月,34岁的莫和兴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之后的岁月里,他恪守誓言,不仅在担任基层党组织书记期间一心为民办实事,更是在参加围垦时挑泥筑坝,艰苦奋斗,并带着大儿子莫雪林干在第一线。
莫和兴现居住于衙前镇新林周村,在其身边保存的为数不多的照片里,就有一张他和党旗的合影。“永远跟党走,生活更幸福!”抚摸着党旗,虽吐字有些艰难,他仍笑着说出了这句心里话。
文/记者 郑舒铭 摄/记者 王建平 徐燕红
采购公物
途中坠桥险些失明
自1956年以来,莫和兴先后担任过东横分支、建设指挥所、祥里施大队、合心大队党支部书记。为了更好服务村民,自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以来,莫和兴总是主动学习党关于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培训,提高自身文化及业务素质。原祥里施大队经济较为薄弱,他带头行动,团结班子成员,深入村庄、田间、农户,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并想办法解决。经过几年改革,祥里施大队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农户的日子好起来了。
“有次为了给大队买柴油机,爸爸骑自行车去萧山,回来的时候不小心翻到桥底下,眼睛差点瞎掉。”在大儿子莫雪林脑海中,父亲年轻时总是为村里奔忙,“因为大队各项指标发展优秀,还争取到了上级分配的农业机械化设备。”
20世纪70年代,莫和兴开始担任螺山乡党委委员。“他不是脱产干部,不仅要完成乡里的相关工作,还要负责村里的生产工作。”徐木兴说,在螺山乡党委工作期间,莫和兴本来有转为国家干部的机会,但他放不下村里的事,继续回到大队踏实工作。之后乡办企业兴起,那时有一定名额下到村里,莫和兴从来没安排自己的子女、亲戚进企业工作,他的两个儿子一直干着生产队一线的活。
退休后,莫和兴不忘发挥余热。新林周村党委书记胡祥云说,平时遇到难题,莫老面对求助总是热心帮忙想办法、出点子。
“看《新闻联播》是父亲每天的‘必修课’。”小儿子莫仁林说,从最初住草棚到如今住上新楼房,老人常忆苦思甜,教育家人要“记得党的好”,珍惜无数人拼搏和牺牲换来的美好生活。
参加围垦 住草舍喝苦咸水挑碎石
1969年,衙前镇动员群众参加围垦。据《衙前镇志》记录,“此次全萧山县范围内的大围垦共围毛地5.2万亩,螺山大公社得毛地约4000亩……”莫和兴没有马上前往垦区一线,而是被派去管理坎山山塘。
围垦造田最关键的工程是拦海大堤,而大堤每前进一米,就需要几十立方米的石块。人们在远离垦区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地方,开辟了采石场。莫和兴在山塘一干就是3年。
之后,莫和兴来到垦区,跟大家一起辛苦劳作。当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工具落后,男女老少先用小船运去竹木稻草,搭建草舍,安营扎寨。
因为每期工程都要同潮水抢时间,必须赶在潮汛到来之前突击完成,所以围垦大多是在最热或最冷的时候进行。连绵数十里的海涂上,天气变化无常,有时风卷沙滚遮天蔽日,有时雷雨交加。
令莫和兴至今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挑塘碴。“每人要走15里路,每人一担,都有百来斤重。”为了巩固大堤,防潮水来袭,后期需要挑碎石护堤,要完成这一担担塘碴,需要许多时间。
“围垦之后要挑内河,这样才能方便耕种,我们又要挖泥、挑泥。”莫老回忆。据《衙前镇志》记录,“1971年,围垦内地挑河工程全面开始,修成长方形田块,面积少则几十亩,大至300亩,视各大队人口而定。”
围涂保堤,是使大潮低头的鏖战;垦种田地,又是一场改造自然的硬仗。新围的田地无法直接种植农作物,为了改良土壤,老百姓要在垦区养草、引淡水、排碱水、挑土杂肥等,才能把“生田”变“熟田”。
“我也参加过挑肥,当时生活很艰苦,都是干菜、萝卜干下饭,喝的是苦咸水。”莫和兴又在这里待了好几年,负责相关管理工作。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全省围垦大规模机械化施工首次在萧山获得成功。垦区采用泥浆泵机械化施工,改变了人挖肩挑的人海战术。此时,莫和兴已退休,亲历围垦造田、接受岁月考验的他,经历了围垦最艰难困苦的阶段,见证了“沧海变良田”。而技术的进步,让他高兴不已。
艰苦奋斗 “愚公”父子齐上阵
围垦主力军大多是农村生产队的农民,有父子上阵,有祖孙三代上阵,也有女子上阵。“我跟爸爸一起参加过围垦。”莫和兴的大儿子莫雪林生于1952年,20世纪60年代,年纪轻轻的他成为第一批参与围垦造田的大部队中的一员。
“我们自带棉被、干粮,在那边一住就是一星期,每天风雨无阻挑泥、筑坝。”莫雪林说,他跟父亲一起挑过塘碴,并且挑了不下六七次;也挑过内河,每天挖泥挑泥。
曾担任螺山乡(1992年螺山乡并入衙前镇)委员会党委书记的徐木兴也参加过围垦,今年72岁的他曾与莫和兴一起工作过。“江边风沙大,有时帽子被风吹起,根本来不及抓。”他回忆,“我还参加过摇船,那时只能用大船运石块,这样才能把石块从山塘运到施工现场。”
正是无数像莫和兴父子这样的萧山人响应政府号召,甘当“当代愚公”,才创造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誉的“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1965年秋至1966年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县三级联合在赭山湾围得毛地2.25万亩,揭开了萧山大规模围涂的序幕。1987年1月,萧山县人民政府在12工段召开5.2万亩围垦工程祝捷大会。1999年顺坝7000亩围涂启动。到2007年底的42年中,萧山先后开展了33期大规模围涂,共围得毛地54.61万亩。
围垦,缓解了萧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为萧山提供了丰厚广阔的土地资源,为萧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凝聚成“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如今,一大批事关萧山发展大局的基础设施得以建成——萧山国际机场、高速公路、污水处理厂等,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腾飞。垦区的农业发展同样可圈可点,成片绿意经常展现在人们眼前,菜绿花黄、瓜长豆圆,还有那一汪汪的鱼塘、一畦畦的苗木,一派宜人别致的田园景象,这里亦涌现了一大批颇具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