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5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不起 分手吧 你变了

再见“朋友圈”

  ■记者 王哲君

  Q:你前一次刷朋友圈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看朋友圈?

  A1:说来可笑。前一次是一个月前,我去聚餐时,发现他们提起的那些八卦小故事我都跟不上了,于是趁着上厕所,偷偷翻一下他们的朋友圈,才知道谁家又添娃了,谁家娃考上精英班了,谁去西藏玩了,谁和谁好上了……

  A2:前一次是为了给客户做方案,想了解一下对方的喜好习惯、生活节奏、家庭构成等,盘一盘他的性格。

  A3:这个没有刻意,就是无聊的时候翻一下,可能一个月一次?每次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错过好多精彩,但合上朋友圈,又好像没错过那么多,离现实太远,跟自己又有多大关系呢。

  Q2:你还发朋友圈吗?

  A1:不发了。早就三天可见。

  A2:很少。我宁愿躲在墙后偷窥别人的喜怒哀乐。

  A3:朋友圈成精了,被玩坏。有什么非说不可的,不能私自分享,非得在这儿说?

  Q3:你会关闭朋友圈吗?

  A1:会吧。

  A2:也许有一天。

  A3:已经。

  关闭朋友圈的第n天

  翻看朋友圈的频率越来越低,自己发的内容更是寥寥。所以,有人干脆关掉。

  他们坦言,自从关闭后,觉得自己的世界一下子清静了好多。终于不用花时间在无意义的虚拟社交上了。他们更愿意建一个小群,或者和某几个特好的朋友单独聊。

  而那种求赞和评论以得到内心满足的心态,也早已过去。点赞功能曾被杠:“为什么只有赞,没有踩?”因为踩不符合发圈的心理。这反过来能说明,不少人在攒照片、P图、遍文字,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带有一些虚荣心,因为在这里听不到倒彩。

  而正是这种虚荣,一方面让人们“物尽其用”,一方面让人深恶痛绝。这就是一场“狼来了”的游戏,一边有人利用朋友圈立虚伪人设,一边有人看穿后再也不信任何一条,即使朋友圈有真话。

  我们在寻求一种健康的社交心理:我是怎样的人,不需要在朋友圈里立人设。你怎么认为,我可以不在乎。点赞只是出于礼貌,你别太当回事。“混迹社会”越久,反而越想回归简单、封闭的生活。纵然我的小日子还算过得去,但我就是不想晒。真正的成就感是向内的:每天的努力被自己认可,获得真正的自信。

  “三天可见”为关闭铺路

  如果追溯朋友圈的诞生,我们或许能找回一点发朋友圈的初心——仅仅是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或发表感悟、看法。

  作为一个在微博之后出现的社交平台,它一开始真的只是社交平台。它的生存空间来自于熟人之间的情感联络、消息互通。说白了,真实是它存在的基石。可谁都不晓得多年后,它竟然还可以是一个自媒体工具,用来立人设,卖产品,发任务。大家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或者说,越来越不屑在朋友圈说真心话。因为即使你说了,也鲜有人信。

  “很久之前我已不看别人的朋友圈,因为看别人朋友圈已经引起我的极度不适。”丁丁说,“大概5年前,我渐渐开始屏蔽他人,我特别不能忍受他人在朋友圈里炫耀、卖乖、叫惨,总之很假,不是内容假,是目的不纯。”所以,发展至今,这么多人关闭朋友圈,完全在他的预计范围内,且他觉得十分必要。

  “分组显示”“三天可见”曾经试图挽救过这种尴尬,但——“分组过于清楚,看的人也不傻。”“三天可见等于不见,没诚意。”

  而确实想分享好用的东西的时候——“有些好物,我觉得可以推荐一下,我也不敢在这发,有时候就发到知乎。”一位医疗界的朋友说。

  分享功能被细分,营销去公众号,立人设去微博、抖音,有问题、推好物去知乎,写影评去豆瓣,剩下私密的纯分享,就和朋友私聊吧。所以,朋友圈存在感再次降低。

  它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有人的朋友圈已沦为宫斗剧:“圈里并不全是朋友。你发个圈,得考虑不同立场的人的感受,得考虑不同关系圈的人的感受。甚至你点个赞也是投鼠忌器,因为你赞了她,就可能得罪了他。”

  而朋友圈现已被广泛用于工作场景,完成每个月的KPI(转发任务)。越来越多的人连微信昵称都改为真名,就是为了工作上别人方便找到他。可即使是它沦为工作圈,也带来诸多困扰。

  一位医生吐槽:“适合给医疗圈外看的内容,医生圈看着太low;医生圈分享的开会讲课,太假太做作,或让圈外人看起来太可怕;同事适合看的,患者家属看着不舒服;亲戚适合看的,同行看着很可笑;分享生活的,领导不爽;发加班、值班的,同事觉得太假。”

  “某个领导发圈,你是点赞呢还是不点?万一漏了谁的赞怎么办?”职场小白们的烦恼来源于“朋友圈把办公室政治公开化”。“它在逼你选立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离开微信圈。这样你不用点赞,因为大家都认为你不看圈。如此,你就避免了站队。”“发圈相当于发请帖,考验下属和同事的立场。你点赞还是不点赞,相当于在问‘你来还是不来’,你评论还是不评论,相当于看你随礼随多少。”

  不管是朋友圈成精,还是我们把它玩成精,不重要。重要的是,再好的东西一旦在背离初心的跑道上渐行,就让它渐远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镇街
   第06版:民生
   第07版:生活
   第08版:财经
再见“朋友圈”
品尝蟹膏流油的第一口“鲜” 实现你的“海鲜自由”
开通智能交费 专享双重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