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前三季度工业产值同比增加四成

红山经济再次书写“春天的故事”

  ■记者  张旭  通讯员  曲特

  今年前三季度,红山工业产值达到了107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产值增加了四成左右。数据背后,红山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双向发力。

  作为萧山历史上首批工业产值破亿元地方之一的红山,在全面融入大空港的背景下,抢抓浙江自贸试验区空港区块、杭州湾生物科技谷等众多机遇,再次书写下“春天的故事”。

  传统产业创新之火“燎原”

  走进逸暻化纤的纺丝车间,一台台排列整齐的智能设备正在快速、高效作业。近年来,企业在智能化改造方面投入近3亿元,引进24台全自动加弹机,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研发与投资纺丝4套自动铲板装置,12套自动落筒装置,9条智能外检设备等智能化装置。

  “我们充分利用原厂区空间,逐步将生产车间打造成数字化智能车间,迎合数智经济大潮。”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智能化生产车间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生产,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未来,更多的数据管理将参与到逸暻化纤的生产精准控制中。

  而在另一企业协和集团中,企业对两套1150mm六辊可逆冷轧机自动化系统和两条镀铝锌生产线控制系统进行智能改造,在不增加能耗的情况下,改造后的带钢卷产量由之前的30万吨/年提升到50万吨/年。在生产自动化控制中,企业采用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对轧制过程进行优化控制,全程无须人工干预,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红山农场分管经济的负责人表示,两个企业智能化改造,能新增近30亿元产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红山传统企业走上了数字化道路。拥有省级研发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的大路实业, 始终将创新研发摆在首位,每年投入技术创新的经费占总产值的8%-13%,研发的产品无数次替代了进口产品。在之江开关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内,一个员工一个月的工作量,智能化机器5天便可以完成。

  像这样的例子在当下的红山着实不少。传统产业数字赋能脚步加快,创新的“星星之火”,渐成红山产业转型升级的“燎原之势”。

  新兴产业孕育发展后劲

  其实在红山,还孕育着一颗希望的“火种”。农场先锋河以北,这是杭州湾生物科技谷主阵地。

  从金首水泥600亩地块起步,目前杭州湾生物科技谷已有健新原力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基地等多家企业入驻,其中,健新原力携手赛默飞将在杭州打造世界级的抗体药工厂。中吉电商、极马新能源等企业的入驻进一步夯实了科技谷的产业基础。

  而在萧清大道沿线的原吉华区块,吉华创新产业园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中。项目按照“楼宇工厂”的创新发展理念,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契合临空经济规划产业的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设计等高端制造的创新创业共享平台,打造环临空经济圈新兴产业孵化基地。

  “这两个区块将会产生良好的互动。” 红山主要负责人表示,吉华产业园将给杭州湾生物科技谷做配套服务,承接溢出效应,引入优质产业。目前已与赛默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更令人期待的是,未来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核心辐射,将给红山带来新一轮产业驱动。在萧清大道以南的自贸区块,今年农场征迁了5家低效存量工业企业,预计将腾出70多亩创新空间。在产业的“退低进高”中,红山将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产业定位准的优质项目,为农场的进一步发展积蓄能量。

  产业迭代升级的背后,是一张人才的“晴雨表”。越来越多提着笔记本电脑的技术工人,代替原先背着袋子的蓝领工人,来到了红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镇街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广告
   第11版:公益广告
   第12版:专版
谢家村:红色党建引领 村美民富幸福来
全流程监管助力业委会规范化 激活基层治理细胞
新街“午间一小时” 引领白领“动”起来
红山经济再次书写“春天的故事”
宁围顺坝村通过城郊接合部区级综合验收
“希客”驾到,杭博首个文化IP正式“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