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小雅
2021年4月1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全体党员赴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参观,学习红色精神,找寻红色记忆。在这座展览馆里,记录着一段让浙江人引以为傲的红色记忆——1921年9月,衙前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个第一”:发动了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发布了第一个农民革命行动纲领,创办了第一所教育农民子女的农村小学校。这里还长眠着一位革命先辈,他就是农民运动领袖李成虎。
对于李成虎其实我并不陌生,作为原衙前三中毕业的人来说,李成虎这个名字是熟悉的,是亲切的,是耳熟能详的。因为他的墓就在凤凰山脚,和三中的校舍可以说是毗邻而居,每天晨跑都会和他打招呼,而且在衙前三中的每一个学子的成人仪式都是在他的墓前进行。不知道在我们这一批批潮气蓬勃的学生宣誓成人的时候,他是不是为革命火种后继有人而老怀安慰呢?
而今,重新参观纪念馆,我也重新认识了这位老人家。不同于别的革命先烈,首先他并不年轻。1921年,衙前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那一年沈定一38岁,刘大白41岁,宣中华、唐公宪23岁,杨之华21岁,而李成虎他已67高龄。这个岁数在旧社会已经是一个没有“火气”的年岁,是一个即便子孙要干革命也会极力阻止的年的年岁,是一个只求安稳、不敢抗争的年岁,而恰恰是这个垂垂老矣充满“火气”的老头子说出了:“只要大家心肝齐,怕什么!头我来做,反正我老了,大不了一死!”的话语。也是他在聚集起来的农民群众面前,“哗啦”一声,解下系在身上的大围身,缚在扁担上当作旗帜,带领愤怒的群众进发坎山镇,在捣毁了沈定一妻弟开设的“周和记”米店后,又精神抖擞地举着这面旗帜,率队翻过莫家岭,经长巷,到瓜沥,沿途饥民纷纷追随,也把围身缚在扁担、竹杠上当旗帜,队伍越来越大,声势越来越壮,连续打掉了那一带哄抬粮价的米店,迫使米商恢复原价。
其次,作为一个60多岁的老头,在这场农民运动中这群人中,除了他,都是识字的,都是知识分子,只有他是“睁眼瞎”。为了不做“睁眼瞎”,他“目灼灼的一声也不响,有时立起身来,用严肃的态度维持听众秩序”。在那是的农民运动领导阶层中,绝大多数都是有着至少十几年读书时间的知识分子,不识字的农民只是处于被领导的阶段,只有他60多岁、老农民、不识字、农民运动领导者之一。这几个标签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不说是独一无二,也该是凤毛麟角。
最后,李成虎更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老头”。在农民运动遭受打击迫害,甚至官府认为:萧绍地区掀起的农民运动,源出于萧山衙前村,“而衙前之李成虎等人,是鼓动最烈,为该会最有力之人”,并搜捕至关重要的农民协会领导人的情形下,这个“倔老头”鼓励大家不向反动当局的镇压屈服,仍然组织了有一两千人参加的抗租抗捐示威,顽强地坚持斗争。即便被捕,铐着手铐的李成虎站在大堂上慷慨地回答:“我是衙前农民协会底议事员,我是主张组织农民协会的,我是还三折租的提议者,怎么(样)?”入狱后,在敌人严刑审讯和残酷折磨下,他始终凛然无畏。
1922年1月24日,李成虎的儿子到监狱探望,见父亲紧闭双眼,躺倒在冰冷刺骨的牢地上,已被摧残得不能动弹。许久,他挣扎着张开眼睛,直直地看着儿子,断断续续地说:“其余没有人了么?”当天下午2时,他被凌虐致死,终年68岁。
这个满是“火气”、“睁眼瞎”的“倔老头”,从67岁参加革命到68岁被迫害致死,只有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农民运动的历史也添加了萧山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