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弥补代沟 “善意的谎言”不是万能药

  ■本报评论员  俞海波

  近日,浙江丽水街头,一段老人坐在路边摆摊的视频走红于网络,因其“跳楼价”卖车厘子引发热议。

  视频中,一位身穿深红色羽绒服的老人坐在手机维修店门口,手上拿着一杆秤和一个编制的竹木篮子,篮子里装着饱满诱人的车厘子。“8块钱一斤,买得多就5块钱一斤。”老人卖力吆喝着。视频拍摄者陆先生称,这是老人女儿买来给她过年的,由于老人不想吃,就拿出来卖了。当时很多人在围观,没过多久,老人篮子中的车厘子就已所剩无几,老人露出开心的笑容。

  陆先生在接受采访时称,自己觉得老人家一般都比较节省,子女买了好东西,害怕老人不舍得用,一般都会报价低一些,老人不喜欢吃就卖掉的行为也能理解。

  车厘子就是外国大樱桃,从遥远的智利或者新西兰坐冷藏集装箱船漂洋过海而来,在原产地固然是普通水果,不过万里迢迢到了中国,身价自然不菲,贵的时候一斤要90多元,最便宜时也要二三十元一斤,5块钱一斤卖车厘子,确实属于贱卖。卖车厘子的老人可能不知道,但买的人肯定识货,双方都觉得自己占到了便宜,愣是没人提醒老人一声,可能是怕扫了老人兴致,买不成便宜车厘子了。

  买卖双方皆大欢喜,哭笑不得的恐怕只有老人的女儿了。她可能了解母亲勤俭节约了一辈子,舍不得吃点好东西,故意把价格报低了,比如3块钱一斤。等到老人喜滋滋地告诉她自己赚到2块钱差价时,恐怕只有摇头苦笑了。

  这种家庭里“善意的谎言”,由来已久,相信不少人都有过亲身经历。小时候攒钱买了玩具或游戏机,就必须让家长相信这些东西并不值钱,长大后给父母买点衣服水果化妆品首饰,也必须让家长相信这些东西其实也不是那么值钱,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使用,不会因为价格而心生不安。

  然而“善意”的谎言用得多了,往往就会出现开头卖车厘子式啼笑皆非的场面。明明是花大价钱买的包,硬要说是几百块买的,结果老母亲说姑妈阿姨邻居婶婶都想要,再来10个,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给父母送礼,也得花心思细琢磨。投其所好,才能事半功倍。总以为一家人,我觉得好即是父母觉得好,是不是太武断了点?事实上,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回避一个问题:自己和父母在精神层面上,早已出现鸿沟。精神交流时,可能父母早已跟不上你的步伐。很多人选择用物质代替情感,礼到心意到。送父母好东西的举动,可以解读为试图抹平代沟、希望父母跟上自己的尝试;当然最后还是说了善意的谎言,这是沟通失败选择无视代沟,安慰自己已经努力过。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直面问题。精神代沟确实存在,子女长大,必然意味着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否则没办法成为独立人格。子女与父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也是可能的。在观念上可能差距甚大,甚至水火不容。分离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尝试着拉近一些距离,寻找一些共同话题。日渐老去的父母,如同小孩,在感情上有所依赖,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常回家看看,多一些陪伴和交流,和他们多分享一些时间,比如首先达成车厘子共识:一家人在一起吃车厘子,确实比卖出去赚两块钱差价幸福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湘论
   第05版:专题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天下
弥补代沟 “善意的谎言”不是万能药
酒驾还袭警 谁给的胆子?
乡村游要让“头回客”变成“回头客”
城里老人渴望多办些老年食堂
阻断地铁不可为 莫让自私威胁公众安全
把好政策转化为小微企业发展红利
对毁绿占道私搭庭院 社区应坚决说“不”
为离婚“冷静期”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