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童志辉 通讯员 陈凯颖)预计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8.7%,两年平均增长4.7%,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1.62亿元……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从严从紧、减量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萧山仍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数字经济表现抢眼
从三次产业划分情况来看,去年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41亿元,同比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5.2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77.94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占比达2.9:38.5:58.6。
民营经济和制造业是萧山的基础和优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萧山以新制造中心为引领,聚焦智能制造、优势制造、未来制造,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把底色、特色打造成为优势和胜势。
依托信息港小镇、图灵小镇、未来智造小镇,萧山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新一代网络通信,争当数字经济第一城排头兵;实施打造新制造中心计划,聚焦智能制造、优势制造、未来制造,实施“千亿万亩”计划,加快建设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产业数字化第一区;打造化纤新材料、智能汽车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国际健康小镇、杭州湾生物科技谷、数字健康创新谷建设,培育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链。
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亚运的乘数效应,萧山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制造中心。去年,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50.66亿元,增长18.0%,占GDP比重达7.5%;实现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693.76亿元,增长30.5%,其中信息软件、数字内容和物联网分别增长21.3%、24.8%和53.5%。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引擎”驱动下,全区企业焕发强劲动能,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54.11亿元,增长8.5%,两年平均增长2.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14.7%、13.8%和30.5%。而随着企业订单的纷纷涌入,让“三驾马车”之一的外需表现抢眼,实现出口交货值388.75亿元,增长18.8%。
作为亚运会主战场、“拥江发展”主阵地,萧山以世界名城核心区的要求,着力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打好“22688”交通大会战,构建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体系,202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2.10亿元,增长13.0%,两年平均增长12.9%。其中,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投资、项目民间投资(除房地产外)与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分别增长17.9%、20.9%、3.2%、14.2%和41.4%,两年平均增长14.2%、22.0%、13.4%、5.5%和57.0%。
去年9月30日,印力汇德隆·奥体印象城带着99%的招商率和97%的开业率正式入市,开业首日就收获18.6万人次的客流,以及3960万元的销售额。紧随其后的国庆小长假,项目的客流高达107万人次,销售额达到1.43亿元。此前,我区以节展活动为抓手,促进线上线下相互引流,实现融合发展,拉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3.43亿元,增长14.4%,两年平均增长3.3%。实现限上社零额422.09亿元,增长26.9%。分行业看,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为404.05亿元,增长28.2%;限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为18.04亿元,同比增长2.4%。此外,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增长1.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