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攻坚亚运筹办,乘势打造“赛事之城”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城市能级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坚持以亚运筹办为总牵引,加快推进场馆建设,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产业,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带动效应不断显现。
3月31日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专题协商会,围绕“乘亚运之风,打造萧山‘赛事之城’”建言献策。会上,区政协委员结合前期调研,从进一步强化运行保障、放大亚运效应、丰富场馆运营等方面深入协商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以下是部分区政协委员的发言摘要。
无党派界别委员张国琴:强化运行保障,夯实赛事产业基础。一是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场馆运行、赛事组织、环
境整治、志愿者招募培训、疫情防控、安保维稳等重要环节,开展全要素压力测试,形成一套完善的赛事运行保障机制。二是发挥市场作用。搭建体育合作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组织、体育赛事公司入驻,招引培育体育管理与营销、赛事策划与运营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组织运营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政策引领。完善体育产业专项培育政策,精准扶持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及相关配套行业企业,打造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链。
民进界别委员董柯锋: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机制不断完善。一是整体融通,全面厘清体教机制。加快儿童青少年体育管理的职责转型,统筹招生入学、教育教学、学籍管理、考试升学等内容,从进口、培养、出口等实现“学训研”一体化运行。二是纵向
贯通,努力打造品牌项目。推进“一校一品”建设,持续加强以武术、足球项目为代表的校园体育品牌打造,逐步建设一批具有体育特色项目的中小学校。三是横向联通,全力协调体育赛事。将青少年体育赛事与学生运动会、学校体育赛事等进行统筹整合,建立统一参赛资格注册、统筹运动等级认证、共享奖励政策激励的体教融合校园体育赛事体系。
体育界别委员钟伦方:挖掘底蕴内涵,促进赛事文化兴盛。一是引进重大赛事。利用亚运场馆以及钱塘江、湘湖等优势条件,积极引进国际马拉松、大运会等大型赛事,进一步塑造轻松愉悦、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二是涵养体育文化。加大对本土赛事品牌的培育,打造一批“自创品牌”的体育小镇,通过赛事搭台,“文化+旅游”唱戏,
在赛事场馆、沿途道路以及奖牌、纪念品设计等方面融入萧山文化元素。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亚运举办地”品牌,定期组织武术等体育项目的比赛表演活动,增进群众参与感、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推动群众自觉承担起城市文化的传播者角色。
新闻出版界别委员方亮:放大亚运效应,发展赛事“衍生经济”。一是打造“体育科技”产业。依托科研、高等院校等平台优势,打造赛事体育科技类创新园区,引进、孵化、集聚一批赛事产业相关的科技型企业,研发体育赛事黑科技应用。二是聚焦体育赛事会展。积极引进国家级体育科技展、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载体,推动体育科学技术转化、黑科技产品研发制造、场景应用等落户我区,以赛聚产,以赛聚才,逐步形成具有浓厚体育科技氛围的产业生态圈。三是开发体育运动
旅游。加强林道的运营管理和策划推广,通过赛事、旅游项目引入,使其真正成为一条“共富路”,推动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
农林界别委员裘斐鋆:加强赛后利用,丰富场馆运营模式。一是坚持公益底色。通过建立合理的收费体系、定时定点的免费开放、举办群众性文体项目等方式,努力把场馆打造成为推动全民健身、群众文体活动的重要公共服务阵地,让市民走进场馆、享受场馆,直观感受办赛带来的获得感、自豪感。二是维护关注热度。综合规划好赛后场馆的公共服务、纪念展示、商业空间等布局,并尝试设计游学体验、亲子打卡等体验活动进行引流,加强亚运元素与考察旅游的链接,不断引燃热度。三是创新运营模式。积极探索采取参股、合作、委托等方式,引入团队或公司进行专业化、规模化运营,提升场馆运营成效,实现常用常新、增值保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