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蒋超) 学生自己查资料、做课件、备课、预习,最后完成台上5分钟的授课,新颖的“赛课”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上交作业,老师当场批改,进行指导和订正,“情景浸润”让教学质效进一步提高;多次改版后的《家校联系册》,既可以让老师根据作息时间更好地调整学生的作业难度,也增加了学生的心情日记等个性化栏目,加深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寓教于乐,让学习更轻松;课堂变革,让学生更主动。这是“双减”政策实施近1年来,萧山各学校为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而给出的“更优解”。不仅向课堂要质量,更从课前、课中、课后,家、校、社等多维度统筹共管,全方位提升教学品质。
这是一趟“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探索之旅。作为杭州市的试点区县,萧山区在全市率先启动课后服务工作。政策落地之初,市人大代表、湘师实验小学副校长吴李红就发现,学后托管实施后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被正视,如学后托管的有效开展、托管后学生上下学的安全保障及如何有效利用托管带来的“加长版”在校时间等。她建议,要优化“学后托管”管理,落实“护校安园”,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口安全、农村偏远地区公交运力调整等,为课后服务保驾护航。
据了解,为更好地提升“双减”效果,萧山区教育局全力打造“护校安园”再升级工程,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对校园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交通治理、校车安全等做好线上线下同步协调办理,通过新增校车、新增公交线路和班次、调整公交服务时间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因学后托管引起的交通拥堵及农村偏远地区接送难问题。
刚开始,临浦一小德育主任周飞红明显感觉到了老师们的思想波动,“突然把放学时间延长2个小时,老师们的工作压力骤增,生活上也遇到不少困难,情绪可以理解。”作为区人大代表,她提出建议,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给予老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以保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课后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
“区教育局相关的配套政策,特别是《关于进一步明确萧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出台,对课后服务的相关要求和补贴待遇明确了,大家自主来报名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不少。”在区人大代表、浦阳镇小副校长徐丽娜看来,如何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她建议,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为老师“减负”。为此,学校食堂每天晚上都有热菜和净菜配菜供老师选择,荤素搭配打包回家,就不用去农贸市场奔波了。早上老师的到校时间,也有了“弹性”,事假病假可通过申请用课后服务时间作相应的调剂。
区人大代表、区科协主席许益飞一直关注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双减’背后的治理逻辑,是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最终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如何让校内教育服务“质效双增”? 许益飞提出,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要为课后服务提供丰富的内容。她建议,可以由区教育局牵头,召开由文旅、团委、工会、妇联、科协等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共同构建丰富的“X课程”库。同时,充分发挥我区各类讲师团、各公益组织、退休教师的力量,努力让课后服务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如今,我区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在服务时段和服务内容上进行延伸,实现了课后服务初中和小学全覆盖、线上线下全覆盖,惠及学生约15万名。
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难题得到缓解,孩子们的睡眠更充足了,也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了……家长们的切身感受,既是对“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肯定,也包含了对教育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的期待。如何帮助“花朵”们拥抱更加出彩的未来,赢得各方满意的结果,这道题还需要全社会合力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