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30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遍萧然大地 守护历史记忆

查看更多内容 扫一扫二维码

  美好推荐官:施加农

  中国当代文博专家、萧山文博领域学科带头人,对跨湖桥遗址和萧山文博事业等本土文化挖掘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曾任萧山博物馆馆长,现任杭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本报讯  (记者 徐京)  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是烙在萧山人骨子里的。记者初见施加农时,便好奇他所经历的那段长达十四年的跨湖桥遗址挖掘故事。他摆摆手说,以前的事情,要慢慢淡忘,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博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要专注当下。

  从与文物结缘的那一刻起,施加农就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了这个事业。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萧然大地上可以说是遍布他的足迹。但凡萧山某个地方有考古上的新发现,他总会去现场一探究竟。

  “半路出家”的文博工作者

  施加农正式参与萧山文物工作时已近而立之年,在此之前,他是科班出身的绍剧演员。每每回忆起来,他还是会感慨,自己在小学三年级就离开了学校,没想到现在又回归了学校,竟然还当上了大学教授。但如果细究施加农与文物相伴的三十余年,你会发现一切都是有迹可循。

  他知道自己的语文基础薄弱,便手不释卷。最常看的,就是新华字典、成语字典之类的书。每新出版一本字典,他就买回来反复阅读,书页都被他翻得破旧卷边。也正是靠着这一股劲儿,他考进了复旦大学文博系。在学校的两年,是施加农飞速成长的时光。他不仅遇到了良师益友,更意识到自己要走的方向,该怎么努力。此后的日子里,遇到文保相关的专题培训,他更是积极参与。“我们这个工作,人才是第一要素。”施加农告诉记者,只有打好自己的基础,才能对萧山的文物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他形容自己在萧山博物馆的一段日子,是在文物库房里“摸爬滚打”。当时所有的一切都只有他一个人干,外人可能觉得辛苦,施加农却从不这么认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啊。”要做文物的藏品档案,他一个人绘图、拍照、做卡片……遇到不会的,就自学,不懂的东西一定要弄懂并做好。

  他直言自己天资不高,但好在勤奋。1994—1996年这段时间,你经常能在萧山的施工工地看到施加农的身影。在干吗?捡瓷片。当年新世纪广场施工的时候,他一看到掉出的碎瓷片就过去捡,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跳进工地的水井里,摸出了13个四系罐及一些元代的碗。说起这段经历,施加农还带有遗憾。新世纪广场在历史上处于萧山县衙的位置,他能看到曾经砖砌的墙漆留下的痕迹,如果将它纳入考古发现的场所,应当能发掘出不少历史文物。

  萧山不能没有文物展示平台

  刚调离绍剧团的那段日子,不少人曾问施加农,离开了剧团,你现在又在做什么呢?施加农回答说,我在从事文物工作。对方一脸惊讶:萧山也有文物的啊?这句话仿佛一根刺,戳在了他的心窝上,自己的家乡明明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明珠蒙尘。“萧山不能连个展示文物的平台都没有。”还是文保新人的施加农有了一个目标,萧山一定要有自己的博物馆。

  要建博物馆,怎么建?主题定什么?方向怎么走?怎样利用好萧山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资源?这些问题都摆在了众人面前。带着这些问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施加农寻求了对此颇有研究的蔡达峰老师的帮助。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萧山没有博物馆,并不是因为“无米”,缺的是“巧妇”。在长时间的学习和沉淀后,施加农在博物馆建设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坚持和独到的眼光。在他的主导下,萧山博物馆、江寺民俗文化园、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一建成。

  而施加农心中,最能代表萧山文化的,除了跨湖桥,就是陶瓷。“这是一张很了不得的名片,

  某种意义上讲,不亚于跨湖桥遗址。”施加农表示,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萧山更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之一,也正因此,进化茅湾里窑址同跨湖桥一道,成为了萧山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跨湖桥遗址已经是妇孺皆知,以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亮点的茅湾里窑址却还藏在深闺。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多方讨论,施加农表示,要在保护窑址的基础上建设一座古陶瓷博物馆,擦亮萧山作为陶瓷发源地之一的金名片。

  历史造就了萧山人的竞潮精神

  在施加农的认识里,文物和生命一样重要,你要舍得一切来保护它,这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情怀。修建萧山博物馆最主要的意义,也是要将萧山这些文物保留下来。“这些文物古迹,都是萧山这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对于萧山的文物遗址,施加农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祇园寺、江寺、城河古桥、运河、古海塘……去了解萧山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把握萧山的历史脉络。

  从古籍遗迹中可以发现,萧山古时候由于潮水的侵袭,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地方。而在如今的很多年轻人眼里,萧山是一块风水宝地,没有大灾大难。施加农摇头道:“这是不对的。”萧山之所以现在成为大家眼中的“福地”,这是经历了多少代萧山人与钱塘江潮水的抗争才换来的,所以大家在热爱这片土地的时候,万万不能忘了这些历史。萧山历朝历代都想着征服这条江,现在的海塘遗址便是最好的证明。

  因此,施加农觉得,如果用围垦精神来代表萧山人的话,还是太浅了。萧山人的精神,应当诞生于竞潮的过程中。古代的萧山,处于钱塘江潮水冲击最为厉害的地方。历史上有过多处记载,例如宋代,萧山整个城区都被淹没过;乾隆年间,潮水上涌,水位都到了祇园寺中塔的二层,西塔也在水中倒塌。“但是萧山人有没有退缩?没有。”钱塘江阻碍了古时萧山城市的建设发展,却也造就了萧山人从不退缩、勇立潮头的竞潮精神。

  身份几经转变,施加农孜孜探求的脚步从未停歇,也诠释了他守护萧山历史记忆的初心。“萧山是我的家乡,我永远都愿意做一名萧山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

  问答

  1.你认为萧山的气质是什么样的?

  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萧山人为了保家园,与潮水斗争的精神,这才是最具代表性的萧山气质。

  2.在你眼中,萧山最值得一逛的地方?

  一定要去进化多走走,进化差不多有着萧山1/4的不可移动文物,像二桥书屋、务本堂、汤寿潜故居之类等,是能非常好地了解萧山历史的地方。

  3.对萧山的文博工作有什么展望?

  我现在在美院教书,也遇到很多年轻人,我希望我们年轻的文物工作者,能深入地学好自己的专业,修炼自身,更要有一颗敬畏文物的心,为萧山的文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萧暖暖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新媒+
   第08版:影像
   第Z01版:渔浦义桥
   第Z02版:综合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文化
走遍萧然大地 守护历史记忆
​82岁大伯爱踏缝纫机 还给老伴做衣服
“党史知识大比拼”等你来
杭州市社科联(院)联合杭报集团启动 “我心中的社科普及基地”有奖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