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祥
曾经,生活在钱塘江边的人,不怕苦、不怕穷,给人的感觉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但事实上,还是有两大怕的,一怕坍江,二怕潮水攻进。因此,沿江百姓当年广为流传着一句话:“火烧一半,坍江全完”。
因为发生火灾,通过及时扑救,还有可能抢救出一些东西,不会有毁灭性的打击。但如果发生坍江,赖以生存的土地成片成片地坍入钱塘江,一夜之间地坍了、舍坍了,所有财产都坍没了,有的家庭,甚至人也坍进去了,可谓“坍江全完”。
新中国成立前,东至新湾底,西至南阳青龙山,南沙大堤以北十余里,是一片广袤的土地,百姓开垦种地,采桑养蚕,生活安定。这里也办有小型盐场,盐民在白地上,以晒盐为生。在一次次的坍江中,这些地方都葬身江底。
母亲出生在紧靠钱塘江边的夹灶五马埠外,幼年及少年时,多次经历过坍江和大潮入侵。有一次,因受坍江、天文大潮双重侵袭,她和外公外婆等家人,爬上舍栋,随汹涌的钱塘江潮漂流,乘着家舍漂到了东村村,此后在东村村安家落户。
关于坍江的真正情形,我的忘年交,新湾创建村的老倪有过亲身经历,他看到好几次坍江,比较凶险的一次,在1966年,那年他18岁,正是壮小伙子的年纪,他们原来大队有一艘8吨的捕鱼船,组织了一支6人的捕捞队。作业区主要在党湾荣贵庙大樟树东,至河庄的蜀山北这一带。
有一次,他们捕捞返途正遇上涨潮时分,远远望去,外侧曲曲折折、凹凹凸凸的沙头,时而被潮水正面冲击,时而被潮水来来回回地掏,临江面的一处沙头,呈倒三角状、断崖式的样子,显得摇摇欲坠。不一会儿,轰隆一声巨响传来,江面上排山倒海般溅起了许多黑黑的水柱,像箭射向天空,老倪他们着实吓了一跳。当时同船的队员,有着多年江上经验的长者估计,这一声坍江少说有上百米宽,往沙头内侧坍,少说有个一二十米。另据长者说,坍江的特点是沙头越高,潮水越急,沙头脚掏得越空,一次性坍江面积越大,坍江的声音也特别响。
1965年后,萧山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潮斗,进行一丘一丘大规模围垦,围得土地54.6万亩,共挑筑堤坝190多公里,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坍江早已成为一个远去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