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4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表情包的“调味剂”角色

  ■李乍虹

  自从有了互联网就有了“线上”“线下”一说。当今人与人的交往“线上”比“线下”更热闹、更积极、更豁达。

  只要你是一个社会人,你就会被各种的群所包围:现在是开个会要拉个群,旅个游要拉个群,吃个饭也要拉个群……于是乎,工作群、家庭群、家长群、同学群、同事群、闺密群、楼道单元群、麻将群、瑜伽群……不妨打开你的微信看看再掐指数数,每个人至少有八个十个群的,有的人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群的群员。群成为一个提高工作、生活、社交效率的工具,真的要感谢它!

  作为社交的一种手段,微信普遍比较广泛的功能就数“聊天”了。微信上聊天,彼此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有文字,微信中自带的表情包不可小觑:大拇指、玫瑰花、鼓掌、泪奔、微笑、坏笑、尴尬、害羞……还有各种高人制作的夸张搞笑的表情包,满天飞的表情包成为聊天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

  表情包充当“调味剂”的角色,有它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面对面地与人交流,除了语言还有表情,即使沉默,透过表情可以大致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而微信聊天的一对或一群人不在同一个空间,表情包的运用就帮助你预测对方的“想说的”或“不想说的”或“想说又不愿意说的”种种意思。

  老同学多年不见了,加了微信打开了聊天模式,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了场了,从儿时一起上学到与同桌划三八线,从儿子被央企录用到孙子奥数比赛拿奖,真是有滋有味聊嗨了,而长长的聊天中另一方恰巧有事出门去办,但又碍于聊得火热突然掐断让对方扫兴不礼貌,只能不接话茬并请出表情包,或“大拇指”或“鼓掌”或“玫瑰花”或“微笑”,待对方领会了,示以“再见”表情包,你赶紧无缝对接地说一句“有空再聊”来结束老同学的这次好久不见的聊天。

  许多人喜欢每天雷打不动地发一段问候,或拍个图片然后在图片的角落里写上“早上好!”发给微信朋友,无可厚非这是一种热爱生活,传递幸福的表现。面对这类热度不减的问候,如果你也真真切切地去写一段回复对方,天天如此你觉得有点累,这时候有请表情包是最好的。

  每个人都会在微信聊天中碰到一些话不投机的人,顺着话题聊下去,写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去迎合,心里不愿意,如果选择“不发声”,显得你没礼貌,给人留下不积极,不配合的印象,聊天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此时,请出表情包来圆场是一种共性的选择。还有一种人本身就不善言辞,聊着聊着容易词穷,不知道怎样来表达心里想说的这一层意思,这时候表情包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有个群挺尴尬的,于是表情包在群里唱了主角,这个群就是“家长群”。群主是班主任,也就是班主任一对四十或五十位家长的聊天。班主任只要在群里发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就会去表态,不排除有几个家长喜欢说一些奉承、违心的话来讨好群主,但大多家长却是用表情包来替代。前几天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份来自“家长群”的调查。其中,有一位班主任说:“每个群成员要有默契,群里发的通知或公告,看信息的属性,有的要回,有的不需要回复,点赞也得看属性,不管什么事情大家都点赞了,一串串表情包将群里发表的重要内容都淹没了,最迟上线的家长就看不见通知或公告的内容而耽误事情,请各位家长免去在此群用表情包点赞。”

  家庭群也是如此,如今每家每户都建有一个家庭微信群,少则三个人,多则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在群里。群里那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天天发生,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而且这本经或许会牵扯到别家,情商高的成员就会选择沉默不发声或转移话题,但更多的人会选择表情包来应付,让这种很难“插嘴”的话题淹没在群里。

  当然,表情包有着非常好的调节作用,在网络上交流,因为隔着屏幕,有时候说着说着,感觉自己的意思会被对方误解,这时候运用可爱有趣的表情加简洁的文字说明就可以化解。还有快乐的情绪是容易传递的,这不限于面对面,在屏幕与屏幕之间,也会出现,表情包可以充当传递快乐的使者。

  感谢互联网时代把我们聚集在一个叫朋友圈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联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方便程度,以诚恳的态度,有事说事,长话短说,无事打个招呼,避开对方的雷区,有度地投其一点点所好,比如,我欣赏你的才艺,比如,你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我得好好地学学等,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包传递快乐,调节气氛,如此这般你很有可能已经被对方列在“置顶”的位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往事悠悠~~~
~~~快乐老家
湘湖新苗~~~
~~~闲坐烹茗
~~~风景独好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湘湖周末
   第04版:梦笔桥
表情包的“调味剂”角色
招工波折
春风拂面说变迁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安居乐业话坍江
永久桥头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