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学互鉴比学赶超 在高质量发展中深化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

发言人 徐向阳
发言人 孙革命
发言人 魏金凤
发言人 王张兴
发言人 徐国江
发言人 周海芳
发言人 孙裕良
发言人 贾淑君
发言人 郑东
   发言人  张瑜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以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的姿态,比学互鉴促提升,真抓实干出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深化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全域建设“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城乡现代社区,全力打造“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生活共同体。

  9月23日,萧山区现代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暨城乡现代社区建设大比武举行。会上,东灵、湘湖、新宜、盈二、市北、塘湾、南城、湖山、罗婆路、江澜10个社区负责人先后登台,结合各自实际,畅谈了打造未来社区的初步成果和下一步的思路、举措。

  从发言看有四个共同点。一是充分发动群众,做到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而不是自娱自乐。二是不同类型社区都强化了为老百姓服务的意识,想了很多好用、管用、实用的办法。三是各社区都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自身社区的特色,不求千村一面。四是数字赋能应用场景广泛。

  可以预见,“全域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将成为萧山奋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新标杆之路上的“关键一招”。这意味着,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因地制宜有创新,差异化建设有特色,做到个性化定制、多样化呈现,达到“普遍良好、特色彰显”的整体效果,以社区点上的“百花齐放”,实现全区面上的“春色满园”。

  瓜沥镇东灵社区:

  “旧改”独创四诊法   抓好三招向“未来”

  东灵社区成立于2003年,去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整合提升类”未来社区试点。旧改不仅是一项城市更新工程,更是一个基层治理工程。东灵社区这个大家庭,共有3874户、8000多位“家人”。小区怎么改?还是家人出主意、还得群众说了算。

  社区以“争星晋位、全域建强”行动为抓手,独创“望闻问切”四步诊法,抓住社区、小区、居民等多元主体,真正做到党建统领下的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改造中提高居民满意度、增强归属感。

  “望”民情,掌握一线实情。“望”是摸清底数。东灵未来社区的实施单元,可谓是“两里方圆万人的巷,千户老房三十年的楼”,改造面积25万平方米,是全区单个体量最大的旧改项目。社区建立“社区两委、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四位一体巡查机制,排摸管道老化、飞线充电、违规停车等顽疾问题,真正做到眼里有数、心里有底。

  “闻”民声,倾听百姓心声。“闻”是广开言路。社区通过数十次居民畅谈会、碰头会、小组会,把摸排的问题摆出来、大家的痛点说出来、改造的好处讲出来,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同时,发动辖区党员,让他们在茶余饭后多宣传、多鼓励,并在3个网格微信群线上倾听民意,争取居民最大支持。

  “问”民意,广纳改造良策。“问”是问计于民。在改造的关键节点,社区召开了老旧小区改造评审会、推进工作会座谈会、意见征询会,同时把改造建议表发到每户居民手中,做好信息收集、意见分类、方案动态调整,让改造方案逐步成为未来社区的“更优解”。

  “切”民难,梳理问题症结。“切”是对症下药。找准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找到突破点。党员表率先“破墙”,带头主动预约拆除;对于旁观抵触的居民,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顶着酷暑奋战90天,最终让居民配合支持、主动参与。

  下一步,社区将按照“未来社区”图景,以“水镇红韵,映秀东灵”为总体定位,做好三篇文章——“东林书院”红色故事与东灵文化的“融”字文章;优化老幼服务,打造温暖家园的“暖”字文章;扮靓老街旧巷,植入未来数智,体验全新生活的“智”字文章。

  城厢街道湘湖社区:

  活力融居   湘聚未来

  湘湖社区位于城厢街道湘北单元内,萧山、滨江交界处。辖区面积25.3公顷,共涉及安置房83幢、214个单元,2495户、常住人口7248人。社区秉承悠久的湘湖“红砖”文化,融入现代新元素、新业态,以“活力融居,湘聚未来”为创建目标,集智聚力,共建未来。

  融合传统文化,打造更具历史厚度的未来社区。湘湖村民历来靠手工制作砖瓦为生,并衍生出勤劳奋进的红砖精神。社区坚持以历史传承为核心,提取“红砖”文化元素,挖掘社区记忆,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湘湖村史馆、湘湖十二村、寻湘文化廊、湘守广场等阵地。

  聚焦“一老一小”,打造更具人文温度的未来社区。湘湖社区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356人、14周岁以下儿童836人,“一老一小”约占总人口的30%。社区将打造邻里食堂、康养服务中心等五大为老服务场景以及0-3岁托育中心、小芽儿农场等五大育幼服务场景。

  邻里食堂将采用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在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社区将组建志愿者送餐微信群、服务队,为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配置智能化银企合作怡老卡,用于老年人就餐及康养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萧乐福·康养服务中心总面积约1640平方米,包含智慧健康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打造成兼具中医药医疗特色及中医文化传播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在托幼服务方面,社区联合区内优质教育品牌资源,打造0-3岁托幼中心,解决年轻人后顾之忧;小芽儿农场将游戏与劳动相融合、体验与学习相结合,打造社区幼儿户外实践基地。

  全域加装电梯,打造更具便捷度的未来社区。社区按照应装尽装、愿装尽装的目标,全域开展湘湖家园小区214部电梯加装,主要采取“343”模式。

  第一个“3”即开好三个会议。党员大会、居民代表会议、楼栋长会议,统一思想、凝聚共识。“4”即实施“四个一次”。在电梯具体加装过程中采取“一次规划、一次联审、一次管线迁移、一次基坑浇筑”,把前期工作一步到位。第二个“3”即实现电梯“个性化、舒适化、智能化”。例如扩大轿厢空间、增加电梯载重、安装智能乘梯系统等。目前已有61个单元的电梯正在加速开工建设。

  新塘街道罗婆路社区:

  包罗万象   孝润万家

  作为城郊社区,罗婆路社区管辖右岸澜庭、四季华庭、晨悦湾三个小区,总户数4185户,实有人口8897人,其中老人、小孩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一半多。

  社区工作,要先把“一老一幼”管好,但对于罗婆路社区来说,还要加一个“新”。前期,社区通过多方听取意见,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规划方案。

  画好“三个圈”,以“美好场景”满足“美好生活”。以邻为本,扩大朋友圈。在邻里场景中,重点打造1.5公里邻里带,构建15分钟便民圈,将3个分散小区串起来;在建筑场景中,改造小区既有空间,增设健身、阅读等功能,新增邻里活动空间1070平方米;在服务场景中,发挥20个社会组织所长,开展多样活动,浓厚邻里氛围。智慧升级,完善生活圈。在健康场景中,新建邻里食堂·罗婆路爱心食堂,增加就餐位80个,为居民定制餐谱,提供送餐上门等服务;新建健康体验馆,与浙江萧山医院党委建立党建联盟,实现数据互联,提供远程诊疗等服务。在交通场景中,扩建“众力桥”,解决早晚高峰堵车问题。在低碳场景中,升级垃圾中转站,实现投放自动感应,减轻厨余垃圾气味。链接资源,打造共享圈。在教育场景中,共建萧伢儿·罗婆路托育园331平方米,新增托位40个;引入青少年宫,预计开设3个班。在治理场景中,以文明生活档案和“罗婆六边”为载体,链接治理各方,共享治理成果。在创业场景中,将改造商业街,新增就业岗位30余个。目前九大场景正在建设中,将于明年6月底前全面亮相。

  汇聚“三股劲”,以“人人参与”实现“人人享有”。一是先锋来引领。社区将323名党员划入7个网格55个微网格,平时民呼我应,战时一呼百应。二是居民来响应。整合社区内现有医疗工作者、警务工作者,组建“小巷医生队”“平安护航队”等特色队伍。三是多方来参与。社区协同业委会、物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场景建设。

  找准“三支点”,以“现代技术”撬动“现代治理”。一是小数字起大作用。社区用好“红领通”,建立党员数字画像,以多维考评引导在职党员参与治理。二是小善意聚大温暖。社区打造线上邻里互助平台,通过事件认领,实现邻里互帮互助。三是小积分换大文明。建立社区积分体系,鼓励居民以服务得积分,以积分换服务。

  盈丰街道盈二社区:

  记得住过去   看得见未来

  作为杭州市首批最美安置房的盈二社区,今年5月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五批旧改类未来社区。目前,盈二社区居住人口9842人,以年轻人为主。

  在安置小区建设过程中,社区曾挖出一支铁锚。这支铁锚见证了盈二的变迁和盈二居民开拓的勇气、务实的底气,是建设现代社区的根和魂。为此,社区创建了红锚领航党建品牌和盈二铁锚文化品牌。在红锚领航党建品牌引领下,广泛邀请居民座谈,听老人们说需要,听年轻人提意见,尊重原有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包容新盈二人的不同习俗。

  现代社区要让百姓生活更方便、更舒心。社区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年”,建设“一圈五中心”。已建成的盈丰小学、盈新幼儿园、托育中心、社区青少年宫,实现了从0岁到16岁的全周期美好教育。10月份即将亮相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邻里智慧食堂、家宴馆,满足了老年人对康养服务的需求,让老年人吃得好,看病方便;智慧食堂还为老年人开辟专属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适老化设计,60岁以上老人可刷脸进入,用餐高峰期也不用等位子。

  现代社区建设要让百姓更有获得感。社区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抓法治融合管理。通过经联社组建物业公司,融合党建、物业、社区三方治理力量;打造“朋友·家”小区楼道,实现互助式网格自治;建成综合智慧指挥中心、智治工作站、联勤警务室、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站,实现综警网综合协同应急响应;拓展“盈丰里”数字治理平台,已经成功接入“红领通”,实现区域动态智慧治理。

  现代社区建设更要面向未来。社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将周边田园资源充分利用,定制老、中、青三条生态跑道,计划定期举办“奔跑节”,实现“健康”自由;依托盈丰里数字化平台,创设“共富银行”,以参与社区互助与服务共享积攒“共富积分”兑换周边服务,实现“服务”自由;规划青年力创中心,精准对接资源,激发青年发展潜能,实现“创业”自由;探索“经联社+第三方”资金双链驱动,“自主投资、先建后补”,盈二未来社区建设总投资达8000万元,街道适当以奖代补,全面盘活社区资源,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实现“财务”自由。

  北干街道塘湾社区:

  推动安置小区蝶变   向城市社区转型

  塘湾社区由安置小区塘湾名苑和城市小区白马御府、国宸滨府共三个小区组成,覆盖约3500户、人口8500人,去年7月启动未来社区创建,实施单元面积约50公顷,着力推动安置小区向未来社区“蝶变”。今年5月,塘湾社区正式转型为城市社区。

  从“忧居”到“安居”,筑牢共同富裕安居梦。社区问需于民,从项目选址、方案设计到配套完善,都充分融合群众需求。去年10月,安置工作全面完成,2727户居民实现“安居梦”。

  强化党委牵头抓总作用,专门聘请滨弘物业为小区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同时,经联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500万元,另有66亩村级留用地待开发,集体资产的“家底”越来越厚实。

  从“安居”到“宜居”,回应未来生活新需求。社区谋划建设“1+3+5”未来场景,“1”即建设以街道党建综合体为中枢的1个核心场景。在塘湾名苑小区正式投用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街道党建综合体,项目集成党群服务中心、“大综合一体化”指挥中心、“一网统管”智治中心等12项功能。“3”即建设以社区资源禀赋为依托的3大特色场景。立足北海塘遗址,建设文化步行街,打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未来邻里场景;依托浙江萧山医院“社区医养智慧平台”,打造集居家养老、康复护理、健康顾问等多功能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床边、身边、周边”未来健康场景;依托辖区内文博幼儿园、银河实验小学等教育资源,打造以文化人的未来教育场景。“5”即建设以勾勒未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5大提升场景。围绕服务社区、服务市场、服务产业的发展定位,织密补充“善治、善养、善育、善享、善创”等提升场景,聚力打造多功能一站式服务阵地,打响幸福塘湾建设品牌。

  从“宜居”到“乐居”,打造人文温情共同体。社区与浙江萧山医院、银河实验小学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实行大事共议、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实事共办。构建“社区—网格—楼道”三级架构,运用“360民情圆桌汇”、数字驾驶舱等线上平台,实现全天候“点对点”服务居民群众。同时,社区与共建单位深度合作,发动居民骨干成立“星微芒”志愿服务队,开展老人免费义诊、助老慰问、“牵手学前”等活动;牵头成立二胡社、排舞社等社团11个,年均开展活动85场。

  新街街道新宜社区:

  新街坊   新宜里   乐融汇

  新宜社区下辖郡望府、钱塘东南家园2个住宅小区及1个商业综合体融创印时代,入住人口16950人,居民以新萧山人为主,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包含10个少数民族,以及华侨和外籍人士。

  新宜社区将与区位相邻、本底相近的新赏社区、新和社区进行片区式打造,分别升级为“新宜里”“新赏里”“新和里”三个现代社区,融合为“新街坊”现代街区,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具有新街辨识度的新宜里现代社区。

  升级政务服务,“邻里中心”暖人心。社区将现有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为社区邻里中心,包含党群服务中心、协商驿站、社区会客厅、市民大讲堂、民情圆桌会、居民议事厅、警务站等模块,承担社区综合行政服务功能。升级现有图书馆为共享书房,并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模块。将社区党建文化品牌“宜融”升级为“乐融”,扩充更多的单位加入党建微联盟,做优以居民为中心的定制化办事服务。

  聚焦“一老一小”,“乐融家”解民忧。盘活片区闲置资产,打造集老年食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婴幼儿成长驿站、幸福学堂等功能于一体的“乐融家”。在原有400平方米老年活动室的基础上,拓展郡望府架空层,增加300平方米活动空间,并将婴幼儿成长驿站拓展至300平方米,为“一老一小”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与蒙特梭利托育园进行共建,将床位从45个拓展为100个。推出文明积分制,可兑换享受托老、托育的优惠。

  助力青年发展,“乐融派”展风采。社区将建立共同成长的发展平台,租赁1050平方米商铺,提供含有社创空间、咖啡书吧、运动健身区、沙龙交流区、桌球游艺区等第三方运维服务的“乐融派”,引入“live show”等符合青年人需求的文化活动。

  集聚多元业态,“乐融荟”享生活。推进智慧商圈建设,鼓励街区商家加入社区联合发起的服务联盟,授予其统一标识。升级商场超市、网吧影院、轻食健身等便民业态,构成服务链条完整、商业生态繁荣的“乐融荟”,形成家门口的美好生活消费圈。

  推动智治共治,“乐融治”促和谐。汇集红领通、村社通、新街“执法蓝”等数字化治理工具,建立集成式基层网格智治平台;强化党建引领,提高业委会站位与物业责任感,将社区“三方联席会议”升级为“三方共治制度”,把“乐融治”打造成智治与共治中枢,扎实守护社区长治久安。

  宁围街道市北社区:

  打造“长在公园里”的文化范社区

  市北社区位于萧山城市中心,下辖4个新建小区,呈现人口密度高、新萧山人占比高、年轻人占比高等特点。对于如何打造未来社区,“让居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是核心要义。

  从需求入手,让居民用得上。针对自身配套不足,社区计划打造15分钟三级生活体系,名叫“喜柿”,寓意家有喜事,硕果累累的好兆头。社区计划落地1个“喜柿天地”综合体,引入特色农场餐厅、精品超市、共享书房、露台电影吧、无人健身房、空中球场等,打造时尚有活力的未来社区。

  从价格入手,让居民用得起。社区计划在周边引入1个“喜柿汇”联合体,为“一老一小”提供贴心服务;嵌入6个“喜柿多”小宝盒,主要是裁缝铺、维修铺、理发室等,让有手艺的居民为大家提供廉价便捷的社区服务。同时,还将依托丰富的公园绿地资源,以一条长达4.4公里的绿色跑道,串联1个绿心、2条绿廊、4个口袋公园形成喜柿公园圈,并将宁围“敢想敢为”的文化精神植入其中,让这片土地珍贵的基因在年轻人身上延续下去。

  从品质入手,让居民用得好。市北社区的最大特点是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年轻人多。因此,社区准备在北塘河公园齐聚文创、手作、音乐、年味、美食、潮流文化等不同主题特色的创客市集,让居民乐享时尚潮流本色,推动市北夜经济高品质发展。同时,在望海潮社区用房打造一个专属文化综合体——雅学馆,包括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以及非遗文化体验,为全龄段提供品质文化服务。

  所前镇南城社区:

  以人为核心   实现“三变”

  南城社区位于所前镇集镇中心,是城郊结合部社区的典型代表。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共有住宅小区5个,总户数1761户、常住人口3800余人,绝大多数居民是土生土长的萧山农民。

  农民住进了小区,他们的身份转变了,但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还停留在农村。因此,南城社区以人为核心,在现代社区“六个体系”框架下,从服务之变、治理之变和思想之变三个维度,推动人的现代化之变。

  实现服务之变。4月底,建立起“阳光南城”线上微治理平台,邀请居民扫码加入平台。在社区侧,社工与网格员利用点对点事项通知、村居民上报等智能组件为居民提供更好服务。在居民侧,无需新装App就能“全程无感”地享受服务。目前,“阳光南城”共有1412个居民好友,这意味着每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位成员能通过微信直接联系到社区。

  “党建统领  网格智治”启动以来,社区按照微网格将居民分组建立联络群,开展管家式运维服务。居民可在微网格群中进行安全隐患上报,提出设施维修、老人接送等服务需求,由网格员或微网格员兼任“社区管家”进行快捷处理。截至目前,已解决各类需求1248个、平均处理时长24小时以内,提供浸润式驻点服务36场。

  实现治理之变。社区根据小区、政治面貌、籍贯等设置48个标签,对好友进行精准分类,向居民个性化推送文明宣传、便民服务、气象预警等信息,累计发送内容210124条。

  微网格联络群加强了居民之间的联系,也催生出社区先锋自治的队伍。居民自发成立安全隐患自查志愿服务队,与镇消安办、微网格力量、物业联动,每月走访检查小区安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就在群内“一键上报”定位、照片和问题描述,实现举一反三闭环整改。目前已累计发现并整改隐患170处。

  实现思想之变。社区通过线上微治理平台和线下互动活动,培育出一支“善对话、会说话、能发话”的居民骨干力量,103位骨干中,党员占半数以上。他们作为传播文明新风的“催化剂”“放大器”,主动引导居民转变观念,楼道堆积物等行为习惯慢慢得到改善。

  蜀山街道湖山社区:

  “四融共建”   畅享未来湖山“幸福里”

  湖山村原本坐落于湘湖腹地,2005年由村转制为社区;2009年,为配合湘湖二期开发建设整村拆迁;2021年,湖山社区正式转型为城市社区。从湘湖边的村庄到新的家园,勤劳的湖山人不断探索着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如今的湖山社区,区域面积21.56公顷,管理着2个安置小区,2个商住类小区,共有2365户、6858人,其中外来人口占54%。

  作为拆迁安置社区,湖山社区通过对标对表六大体系,因地制宜、统筹谋划,从“融”字入手,致力于打造“四融共建”的未来湖山“幸福里”。

  组织融合,树好基层党建“一面旗”。今年,蜀山街道发布了“蜀于你我”村社党建联盟品牌,湖山社区与其他4个社区一起组建了“幸福联盟”,通过党建联抓、发展联促、治理联推、服务联做,让湖山在转型之路上不再“孤单”。在此基础上,社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力推进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和既有多层电梯加装工作,形成“组织扎根、资源下沉、服务进门、幸福提升”的党建统领基层治理新格局。

  资源融汇,实现功能场景“一盘棋”。湖山社区拥有底商1.2万平方米,已陆续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爱心餐厅、百姓健身房等诸多场景。在此基础上,社区整合周边黄亚洲书院、湘蜀田园、南宋官窑等资源,聚焦“一老一小”,细化邻里中心、婴幼儿成长驿站、老年活动中心等33个特色服务场景,将重点打造“同心邻里、养心健康、慧心教育”三大亮点区域,并形成产业招商、空间运营、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常态化整体运行模式。

  数智融入,织密综合治理“一张网”。根据实际,社区划分了3大网格和20个微网格,以红领通为牵引,依托钉管家、蜀山卫等数字治理平台,不断推进社区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服务融心,筑就幸福邻里“一家亲”。以“乡情+文化”为切入点,社区创建“五乡融情”工作法,提炼郑氏家族“廉俭孝义”家风家训,使之转化为居民公约;举办湖山乡情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涵养乡邻情怀;组建“小红蜀”志愿者队伍,党员群众共同参与防疫抗台、公益服务等志愿活动;组建社区篮球、老年街舞等10个社团,引入共享钢琴项目,成为省漫协漫画创作基地,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闻堰街道江澜社区:

  因三江汇聚   以安澜为期

  江澜社区位于湘湖和钱塘江三江汇合处,区域面积约1.3平方公里,由1个回迁安置小区三江名苑和2个商业小区湘湖壹号、观湖里组成,总户数3400户,居住人口8050人。

  面对人口老龄化、新老闻堰人融合、社会工作专业度不够高等问题,江澜社区积极破题探索,提炼出“3L”实践脉络,即听澜音(Listen)、链三江(Link)、享安澜(Love)。

  听澜音,要在读懂居民中,回应他们的美好需求。社区在三江名苑做了充分调研后发现,在软件服务方面,居民对医疗配套和养老服务需求比较大;在硬件设施方面,运动和健康空间比较缺。社区将以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为抓手,从5分钟、10分钟、15分钟三个维度,打造便民生活、品质文化、交通服务三个圈。

  链三江,要打造群众愿意来、留得住、不想走的公共空间。在空间资源方面,社区盘活公共空间1.6万平方米,着重打造“一坊一厅三中心”。“一坊”为便民生活坊,“一厅”为邻里会客厅,“三中心”为堰邻中心、健身中心、颐养中心。

  在现代产业方面,社区内有12万平方米的御湘湖健康产业城和目前改造中的10万平方米的湘湖科创园,集聚了生物医药、智能物联等产业。

  在暖心服务方面,社区依托38个微网格,制定六微工作法,做强最小基本单元。针对老年群体,在颐养中心提供日间照料、理疗以及助浴等服务;针对小朋友,在堰邻中心设立了婴幼儿成长驿站、亲子阅读书房等。另外,成立“澜光社团”,目前已经成立越剧、太极、健身、舞蹈等社团,从“社区主导”到“带动居民共同参与”,最后实现“居民自主发展”。

  享安澜,要让居民在共享文化大餐中,实现精神共富。社区以江澜独特的渔渡文化为魂,把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融入现代社区建设过程中。

  首先,提升澜文化品牌视觉形象,在小区全域嵌入文化小品、文化雕塑等展陈品,让居民有认同感。其次,打造硬核公共文化服务团队,依托“文化微心愿”项目,让居民互助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最后,依托澜书房、三江印史馆等文化阵地,积极链接线上线下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使社区文化阵地,真正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根据既定的时间节点,江澜社区将在12月底,全面亮相,全力展现“钱塘江畔、宜居宜业、岁岁安澜”的美好图景。

  ■本版文字整理:首席记者  蒋超   发言人图片由周少伟摄   底图由唐柯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悦读
   第08版:小记者
互学互鉴比学赶超 在高质量发展中深化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