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乾隆南巡在萧山留下的屐痕

“天子万年”碑被发现

  ■文/ 傅浩军

  清朝历时276年,皇帝12位,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应当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这爷孙俩将大清推向鼎盛,造就了“康乾盛世”。在此期间,清朝国力最强,疆域辽阔,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到达杭州、绍兴。乾隆皇帝也六下江南,也到过萧山,留下了一块碑、三首半诗和几张画图。

  因为祭禹过萧山

  康熙曾六次南巡,了解民情、稳定统治、安抚民心和发展经济,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河北等地,也到过萧山。乾隆很敬佩爷爷康熙,言必称“皇祖”,而且他许多事情还效法康熙,比如南巡,康熙六次南巡,乾隆也六下江南。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乾隆车驾起行,由京师出发,开始第一次南巡。

  南巡队伍旌旗招展,浩浩荡荡,随行的有皇太后、皇后嫔妃,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等数千人。

  三月初一,乾隆抵达杭州,驻跸西湖圣因寺旁行宫。

  其间,乾隆到皇太后行宫问安,到观潮楼检阅水师,宴请扈从王公大臣、浙江大小官员,等等。

  在处理政务之余,乾隆接连游览西湖名胜古迹,如关帝庙、净慈庙、岳王庙、云林寺、天竺寺、湖山神庙、放鹤亭、虎跑寺、云栖寺等等。

  乾隆还提倡经史实学,表彰经史之士,特赐南京钟山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杭州敷文书院武英殿新刊《十三经》《二十二史》一部。

  一天,乾隆觉得,“大禹在望,缅维平成之德,万世永赖,皇祖圣祖仁皇帝曾亲祀焉。”于是,他也想和爷爷一样亲祭大禹,“爰东渡浙江,陟会稽,式遵皇祖旧典,躬荐馨于宇下。”

  三月初六,乾隆一行来到钱塘江边,亲祭江神。其时,钱塘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乾隆顺利渡江,踏上了萧山地界。“至钱塘江东岸,入绍兴萧山县界,花满烟边,鹭拳沙际,连樯㰕缆,江籁无声,合府绅士耆民迎接。”南巡队伍所至,侍卫武职一路护卫,戏台、彩棚、龙舟沿途点缀,当地官兵、绅士耆民、村镇民妇跪伏瞻仰。

  这一天,乾隆驻跸转塘村。其间,乾隆也处理了不少政务,如四川赵氏谋杀丈夫弟弟的儿子案、粘杆拜唐在杭州酗酒闹事强入民宅案等。

  三月初七,乾隆御舟驻跸绍兴府西。

  三月初八,乾隆亲祭大禹,巡幸兰亭。

  乾隆和爷爷康熙一样,以最高的规格隆重祭祀了大禹,表示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这一天,乾隆穿着龙袍补服祭禹,扈从大臣、侍卫、文官五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地方官知府以上、武官副将以上陪同祭祀,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读祝文、奠酒。其余文武各官并地方官员俱蟒袍补服,在行宫前两旁列跪迎送。乾隆还亲笔为禹庙题写了匾额,又撰诗两首记其事。

  三月初九,乾隆返回,经过萧山,再次到了钱塘江边。乾隆仍然设坛,亲祭江神,然后渡江。这一天,碧落蔚蓝,白云如絮,春潮不涨,乾隆稳渡舟船,回到杭州。

  接下来几天,乾隆接见官员、教场阅兵、赈济灾民,以及再次游览西湖。后来,乾隆还把西湖“复制”到了北京,圆明园中有十处景致以西湖十景命名,乾隆亲自题写了匾额。

  留下诗作三首半

  康熙南巡到了杭州,也住在萧山,品尝了萧山特产莼菜,甚觉味美。于是,他对莼菜进行了细细品味观察,又向当地官员进行了全面了解,很是感慨。巡视途中,康熙多有闲暇,于是挥笔写起了莼菜,题为《莼赋》,赞美西湖和湘湖的莼菜,对莼菜的生长季节、水质、特性、采摘、烹饪技巧等进行了细致描述。“朕南巡浙江,爱尝其羹”“彼洞庭之所撷,恐难媲兹妙产”,康熙对湘湖莼菜的评价,作为广告语,可谓绝妙。

  康熙写了湘湖莼菜的文章,乾隆则留下了描写萧山风光的诗文。

  乾隆南巡,带领诸位官员和宫妃等人从北京出发,最后从绍兴回銮。全程五六千里,历时一百多天,乾隆参观了各地的名胜古迹,还一路作诗,他共写了五百多首诗,其中也有写萧山的诗。

  乾隆看了雄浑壮阔的钱塘江,听了当地的历史,就写下了萧山第一首诗,名为《西兴》。20多年前,西兴属于萧山。乾隆的诗文写道:“斛土千钱诡就塘,风恬日暖彩舟方。一江吴越分疆界,三月烟花正艳阳。航苇谁曾见神异,射潮未免话荒唐。涨沙南徙民居奠,永赖神麻敬倍常。”钱塘江浩荡蜿蜒,成为吴越分界,江边土地原本竟然是滩涂淤涨而成,乾隆了解了当地历史,马上活学活用,写进了诗文当中。对于钱王射潮的故事,乾隆却不相信,直说荒唐。然而,他忘了自己刚刚还亲自祭奠了江神。乾隆这首诗后来还刻碑勒石,地址在西兴铁岭关外。

  一路东行,沿途观赏了萧山风光,乾隆又写下了第二首诗,题为《萧山道中作》:“溪窄绿塍阔,水肥乌榜轻。开篷画艽茜,挂席剪澄明。南国春方丽,越天云复晴。山阴指明日,已是镜中行。”天气晴好,春意遍地,河流蜿蜒,篷船轻摇,仿佛是在画图中前行。诗文读来轻快明丽,令人愉悦,也可见这位皇帝当时的好心情。

  到钱清,乾隆又听说了东汉廉吏刘宠的事迹,又赋诗一首,题为《钱清镇》:“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钱清古代曾属萧山,1950年划归绍兴,所以这是乾隆写萧山的第三首诗。

  乾隆在绍兴祭大禹陵后,又写了《自绍兴一日渡江至圣因寺行宫作》的诗,“朝辞余暨暮钱塘,片刻长江稳渡航。未免情殷恋西子,不殊风便送滕王。快晴乍觉烘山翠,弦月遥疑钓水光。十亩行宫游不足,憩闲命笔玉兰堂。”古代萧山建县时名为余暨,乾隆到了杭州的行宫,写的诗里还提到了萧山,说早上还在萧山,傍晚已经回到杭州,所以说这是乾隆写萧山的半首诗。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在萧山留下了诗文,可谓难得。

  再现萧山当年景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六下江南,足迹到达浙江杭州,过萧山,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炫耀国力,安抚民心。他们南巡的前后经过,在《清史稿》《康熙起居注》《乾隆起居注》《萧山县志》等史书中均有记载。为了把南巡盛况记录下来,画家们还绘制了南巡图。

  《康熙南巡图》是以康熙南巡为题材的大型画卷,总长两百多米。南巡图展现了康熙皇帝由北京出发,经山东到江苏苏州、南京,再到杭州,渡钱塘江,经萧山到绍兴的盛况。画卷记录的是南巡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画面宏大,所绘人物上万,牛马牲畜数千,江河山川、城池街市应有尽有,当地地方风貌、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无不展现。

  南巡图共十二卷,其中第九卷画的是康熙皇帝一行从杭州出发,渡钱塘江、经过萧山、前往绍兴的行程。这里就出现了萧山的画面,沿途村民行旅不断,河流通过水门穿城而过,城内街市热闹异常,画中所注“萧山县”“西兴驿”等字样清晰可见。

  乾隆也留下了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共十二卷,宫廷画师描绘了乾隆南巡期间视察河工、检阅军队、祭祀禹庙和游览名胜的情景,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看到清朝时江南的繁荣。

  除了《乾隆南巡图》,乾隆南巡还留下多幅画图,其中也有萧山诸多风光景物。

  乾隆南巡到达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浙江巡抚熊学鹏后来编撰了《幸浙盛典》一书,记录了乾隆巡幸浙江的过程,图画长卷分别题为“绍兴府兰亭至萧山县江干”“杭州府银杏步至西湖各景”“敷文书院至仁和县塘栖”“塘栖至嘉兴府王江泾”,绘下三府的山川都邑、宫墅园林,如嘉兴烟雨楼、杭州西湖、绍兴兰亭等等,展示了当时三地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貌。

  后来,熊学鹏进呈《幸浙盛典》,乾隆认为内容局限了,应该把途经直隶、山东等情况一并载入。《高总实录》记载:“前高晋进呈南巡盛典,经军机大臣奏请,将直隶、山东、浙江等省所有巡幸事宜,一并交予高晋纂辑全书。业经行令该督,知照各该省一体汇送。兹据原任浙江巡抚熊学鹏进呈《幸浙盛典》,该省既经纂有成编,自应归并酌办,以昭书一。熊学鹏现在住居江宁,与高晋就近咨商,亦属便易。著将《幸浙盛典》交予高晋,会同熊学鹏,参酌办理。将此传谕知之。”于是,乾隆命高晋重新纂辑全书,后来编成《南巡盛典》。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乾隆南巡图中有多幅画的是萧山风光,画到了萧山县城,还有西山、北干山、虎山、石岩山、荏山,还有小小的蒙山,以及蒙山上的东岳庙等。画上所注“萧山县”“蒙山”“东嶽庙”等字样也清晰可见。图画中,河流交错,阡陌纵横,春树如烟,群山起伏,这就是清朝中期萧山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貌。

  天子万年碑为证

  “天子万年”,是祝颂皇帝之词,形容年代久长,如江山万代、福寿万年之意。原出自《诗经》:“虎拜稽首,天子万年”,祝颂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古代各地祝颂皇帝“天子万年”的很多,如江苏惠山在迎接圣驾时,当地人们放风筝,就用联竹篦成“天子万年”“万寿无疆”字样,糊上青黄红绿各色纸张,在皇帝经过的地方放到天上去;江西于都罗田岩石刻,也刻有“天子万年”四字,是南宋岳飞书写,笔画遒劲,气度不凡,反映他忧国忧民的心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万年永固;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张之洞悬灯结彩,大开筵席,孝钦皇太后万寿,而辜鸿铭则作《爱民歌》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殊。”

  《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描绘康熙一行结束南巡,回到京师的情景,队伍中,就有各界人士组成的“天子万年”四个大字,以表达对皇帝的祝颂。

  康熙南巡,所到之处,官员军民“扶老携幼,欢腾道左”,受到了热烈欢迎。萧山人毛奇龄也多次迎接圣驾,还将探讨礼乐制度的《圣谕乐本解说》等书进呈给皇上,得到康熙温谕奖劳。

  乾隆南巡时,萧山官民自然也是欢腾道左,“合府绅士耆民迎接”。乾隆还有给很多萧山人赏赐,如有一位年高德重的长者金之麟,当地官员表奏他“齿德兼尊”,乾隆即赐以粟帛。还有,乾隆赏赐监生徐铨绸缎一匹。等等。

  全国各地多有“天子万年”碑留存,有的则后来从遗址中发掘出来。乾隆南巡过萧山,也留下一块“天子万年”碑,此碑现在在新塘街道,笔者寻访到小城隍庙时,这块碑横卧不起眼的墙边,虽经沧桑风雨二百五十年,擦洗一番后,“天子万年”四个大字赫然清晰可见。这“天子万年”碑,就是当年萧山官民在转坝一带迎接乾隆圣驾的历史痕迹。

  新塘街道董家埭的南巡庙,据说也是源于乾隆南巡而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调查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公益
   第Z01版:今日瓜沥
   第Z02版:专题
   第Z03版:专题
   第Z04版:航坞
乾隆南巡在萧山留下的屐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