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20年为孩子写下20万字成长日志和168封信

这个妈妈的育儿经藏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韩海英幸福的一家三口
范思择在美国

  ■记者 王洁 朱颖华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导师,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父母如何做到 “言传身教”?这是个大课题。

  在朋友圈里,韩海英是公认的“别人家的妈妈”:其中一个原因是培养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拿着高额奖学金,读着美国知名的文理学院,高大帅气,能弹钢琴,喜爱运动。秘诀是什么?或许从她写给儿子范思择的20万字成长日志和168封信中,可窥一二。

  20年,20万字,168封信。从范思择未出生开始,一直坚持至今。今年11月13日,在最近的一次信中,韩海英写道:“100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的喜欢并付出全部的努力!”因为前段时间,正在读大二的范思择跟妈妈说,自己经济学又一次拿到100分。

  养好孩子和写信是否真有关系?记者采访了韩海英。

  A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育儿过程中的理性思考

  回忆最早的一条记录,韩海英说是怀孕的时候,用日记的方式写下的。那时候,她在学校当语文老师,也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基本上两三天,肯定会写一点儿东西。

  育儿日记对当时的她来说,是一种表达,一种倾诉,或者说是跟自己的一种对话。“当时就很想把自己一闪而过的感受记录下来。没想到,这一写就一直坚持到现在,整整20年了。”

  有一次,她带儿子去店里买东西,孩子很高兴,然后就故作神秘地说:“妈妈你过来,我跟你说一句话。”当她俯下身去,孩子就在她耳边悄悄地说:“妈妈我好爱你哦!”她被瞬间感动了。

  下班回家,当时住在老式单元楼的韩海英,总要先在楼道口按一下门铃,儿子听到后就会开门往下跑,来接她,然后他们就会在3楼或者2楼会合,特别幸福。

  孩子小时候学钢琴,那时候家里没有钢琴,要去外面练,练钢琴又很枯燥,有时候就会抗拒练琴,不情不愿地学了很久,也只会那一段旋律。韩海英就和老公一起给孩子拍照、录像,分享给大家。幼儿园毕业的联欢晚会,老师邀请儿子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弹钢琴的才艺,收获了掌声、夸赞之后,孩子就越来越有动力练琴了。有时候小孩子的虚荣心其实是他的前进动力,用好了事半功倍。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小故事,韩海英都记在了日记里,不时在脑海回荡,给了她很多温暖。但是想到,一个小小的孩子,全身心地依赖你、信任你,你很可能就决定他以后会长成什么样,第一次当妈的韩海英,内心又觉得很惶恐。那时候,正处在30岁左右的她,对社会、家庭、自己以及孩子进行了全面的考虑。韩海英意识到,作为一个妈妈,只有感性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理性思考,到底要怎么养育这个孩子。慢慢的,她的育儿日记在长长的时间里成为了孩子的成长日志。

  写信与孩子充分沟通,父母不要树立假权威

  B

  韩海英正式给儿子写信,是孩子上幼儿园以后。孩子渐渐长大,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之间难免发生冲突,一不留神,原本亲密无隙的关系可能就会间歇性地变成一地鸡毛。“因为开始上学了,不能像之前一样,爱他就可以了,上学就对他有要求了。”所以,写信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方式之一。

  有一次,孩子的爸爸负责监督孩子读英语,结果两人一个有气无力地念,一个光顾着看电脑上的图片,韩海英实在忍无可忍,就把他们的东西都收了起来,他们反而责怪她:“好好的,你干嘛给搅了?”那几分钟,她真气坏了。可是静下来一想,和孩子斗气,不管事情对错,肯定是家长不对。于是,韩海英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把对这件事的反思写在信里,和孩子道歉。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韩海英愈发感到:单向的输出太过于主观和强势,父母和孩子双向的有效沟通,大家一起成长,才能真正给孩子助力。

  在儿子快要读初中的时候,老师反映了一个细节:“每次和他谈话,他总是沉默着点头表示认同,我们很难走进他心里。”韩海英不禁思考:大人与孩子之间是不是不可避免地存在隔阂?她用心写了一封信,对儿子说:“一个简单的‘点头’,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没有充分理解和沟通达成的共识,不但脆弱,而且虚无。”后来,孩子在信中慢慢体悟到了她的用心,也慢慢发生了转变。

  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韩海英觉得,身为父母一定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方式理性思考。这时候给孩子写信的过程,就是父母们复盘经过、平复情绪、理清思绪的过程。她说,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假权威。“家里的很多事情,我们会认真地一起商量。有些重要的决定,大家会坐到一起谈各自的观点,一起来做决定。这是让他体验最小社会单元的重大事项决策啊!慢慢地我就发现,他经常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特别是对学习这个事情,比我们更清醒,想得也更深远。”这样的深度沟通,建立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赖,心始终在一处。

  C

  做孩子的榜样,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儿子范思择读大学前,韩海英有个调岗的机会。从文化部门,转到纯技术部门,她在自己内心做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决定接受新的挑战。

  当她试着去问儿子的意见时,孩子说:“妈妈,我相信你到哪里都能做好。”儿子告诉她,妈妈在他眼里是一个有智慧的女性,思想很新,愿意学习,有反思精神,说什么都接得住,他很骄傲,所以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妈妈讲,不用担心。这让韩海英感到很欣慰。

  韩海英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当然也不会给孩子设限。她认为,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所有的状态,哪怕他是全班最差的。如果孩子不够优秀,父母首先要考虑的是:作为父母,你是不是已经尽了全部的努力?

  韩海英说,其实儿子中学的时候,成绩不算特别好。她当时就想,孩子就算是读一个一般的大学,她也是接受的。“我们对择择的期待,从来不是某一个名校或者金光闪闪的职业。我们希望他宽容善良、独立自信,有敢于探索的勇气。真正成就自己的,就是这种恒久的内驱力。”

  2019年,儿子范思择和小伙伴一起组队参加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简称iGEM)。这个比赛其实对高考升学没有帮助,但比赛是儿子最擅长和喜欢的生物,而且英文演讲是他的长项。所以当时虽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但她和丈夫还是鼓励孩子去尝试。后来,范思择所在的团队在比赛中拿到了金奖,这段经历帮助他打开了视野,成为他迅速成长的重要加速器。

  在孩子去美国读书之前,韩海英把她多年来写的这些信件整理成册子送给他,作为他去上大学的送别礼物。她希望儿子再去看看这些记录,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

  她对儿子说,不一定非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只要专心做好自己,该有的都会有的。每个人的生命就这么短短几十年,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这是韩海英送给儿子范思择的话,也是她想告诉其他父母的话。

  在关于家庭教育的讨论中,韩海英有很多理念:“父母不要树立假权威。”“不要给孩子设限。”“家家都有鸡毛蒜皮的事,大人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和孩子的关系当中,你是主导者,你是承接的那一方,你是要接得住所有情绪的。”“孩子成绩差,你扪心自问:你尽了所有的努力?陪伴?支持?……你能做的都做了吗?”“和孩子交流时,你知道他在说什么吗?你接得上话吗?”“不要上初中才考虑初中的事情,从小学就要开始考虑。”“要给孩子动力,而不是压力。”

  毫无疑问,韩海英找到了一套良好亲子关系的逻辑方式。她的育儿经值得大家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这个妈妈的育儿经藏着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
安全记心间,防患于未“燃”~~~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版
   第05版:综合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教育
20年为孩子写下20万字成长日志和168封信
新书架
金惠初中开展2022学年应急疏散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