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葛云飞 功名我自励千秋

三总兵纪念石雕
葛云飞画像

  寻访民族英雄葛云飞是从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开始的。是日,怀着沉重的心情,和萧山儒学学会一行,踏上了竹山。“半山翠竹半山松,七分留岸陆,三分插海中”,竹山是一座血染的大门,面积不大,但三面环海,威严之气跃然海上,可鸟瞰定海城全貌,像伟岸的哨兵扼守在东海通往大陆的黄金水道上。一圈下来,抗英无名将士墓群、古炮台、三总兵纪念石雕、三忠祠、鸦片战争纪念馆等跃入眼帘,烽火云烟后的沧桑依旧。

  ■文/图  孔鸿德  

  定海烽烟尚凛然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东方远征军以29艘舰船、4000士兵,兵分三路第二次侵犯定海。当时为父丁忧的葛云飞在家乡田垄间接到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的飞书急召“起复”信,穿着母亲染黑的孝服,星夜马不停蹄地驰往战场,复职担任定海镇总兵,奉命率军收复定海,安抚难民,惩办汉奸,重建防务。并上呈《灭夷十二策》,提出“先言守,后言战”的战略。

  9月26日那天, 台风狂作、大雨滂沱、军粮短缺,但葛云飞临危不惧,把战袍套在孝服之外,集合部队宣誓:“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并和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一起率5800名将士,共抗英侵略军。10月1日,英军第二次攻打定海的第6天下午。在连续攻下晓峰岭和竹山门后,英军直逼葛云飞驻守的定海土城而来。听闻晓峰岭、竹山门失守,王锡朋、郑国鸿亦已战死。葛云飞知道大势已去,内心既悲痛又愤怒。痛的是英军即将侵占定海,怒的是大清官场的昏庸无能导致定海布防处处受制,甚至连他请求援兵都遭拒。然作为一名爱国将领,战场上纵有最深的绝望,最后也都转化成雷霆万钧、奋力一搏的神勇。在前后无援、腹背受敌、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身先士卒,率200名士兵大喝一声:“好汉子,快跟我杀贼去!”跃出战壕,持刀与数倍之敌展开肉搏,短短几分钟就连杀十多名英军。因砍杀过猛,大刀折断,他拔出“昭勇”“成忠”两佩刀,冒着枪林弹雨,转战2里多路,杀到竹山门,后不幸左眼中弹,又被敌劈去半边脸,最终身中火枪40余弹,被英军集中数十人手持长枪直刺下悬崖。

  三总兵在与英军鏖战6天6夜后均壮烈牺牲,击毙英军410余名,定海再度失守。这是中国鸦片战争史上坚守时间最长、抵抗最是顽强、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葛云飞统领三军,战死沙场,不但震慑了当时的英军,也激发了舟山人民的奋勇抵抗,导致英军无法在定海生活生存,最终被迫放弃舟山。

  “风雨泣英烈,草木悲壮士。”当时,全国上下为之震惊和哀悼。道光皇帝挥泪下旨:“俟定海收复后建立专祠,供奉三总兵。”光绪十年(1884)法国军舰侵犯我东南沿海时,定海军民踊跃捐款,祭奠英烈,慷慨誓师,在定海城南郊重建三忠祠等。从此,三忠祠成为昭忠扬烈之所,成为中国近代史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有力见证。馆祠内葛云飞身前的练功石、木桶、战袍、朝服、披肩、书信等遗物和年谱以及清朝几代皇帝给葛云飞及其父母的御笔题词庄严陈列。正堂三位总兵的塑像高1.8米,用不锈钢制成,身着清朝官服,面色红润,双目含英,神态凛然,令人肃然起敬。塑像边有一块新碑文,让人欣慰:“现在祖国崛起于世界东方,香港于7月1日回归,百年国耻一旦洗雪,炎黄子孙扬眉吐气。在普天同庆的时候,中共舟山市委、市政府于1997年6月告慰英烈在天之灵……”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当年144个小时鏖战留下的弹痕已经难觅,但一座座无名阵亡将士墓依然鲜活地守卫着竹山东海。涛拍风走,天高云阔,仰视山顶三总兵怒目圆睁、远眺东海的巨幅石像,我为萧山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决意回到英雄故乡探寻答案。

  故里忆迹皆忠荩

  葛云飞的家就在萧山进化镇云飞村,云飞村因葛云飞而名。车到村西口,就远远望见广场风水埂上矗立着一座塔形纪念碑,是为始建于1938年的文化地标。碑高约6米,东面镌刻“清葛壮节公故里表”八个大字,塔基石呈八角形,正中的塔座每面刻一个红色大字,连起来就是“民族英雄”。整个塔身下宽上尖,四边攒尖成方形,从各个方位看都形似那两把葛云飞宝剑:“成忠”和“昭勇”,气吞山河,直插云霄。

  是年葛云飞50岁,义军首领包祖才兄妹以祖传抗倭宝刀相赠,葛云飞为明杀敌之志,赋《宝刀歌》以自誓:“快逾风,亮夺雪,恨斩佞臣头,渴饮仇人血。有时上马杀贼贼胆裂,灭此朝食气烈烈,嗟吁呼。男儿自处一片心肠热。”1962年言秋士还编剧了同名清装剧《宝刀歌》,以激励后人。葛云飞小时候就引以为楷模的岳飞也有《宝刀歌》,同为民族英雄,抄列几句以相印证:“我有一宝刀,深藏未出鞘。今朝持赠南征使,紫蜺万丈干青霄。指海海腾沸,指山山动摇。”

  1942年,正直抗日战争激烈之际,政府又在故里表北面修建了一座朱柱黛瓦的六角凉亭,以激励国人抗日之志。1984年重建,亭中央立一块青石碑,上刻密密麻麻的捐者百家姓名,可见民族英雄浩然之气早已广披民间。在故里表南侧,是葛云飞的半身塑像,头戴清朝官帽,身着官服,项佩朝珠,面容清癯,眉头微皱,目光坚定,直视前方。

  穿过一条明清老街,我们又移步到清代修建的浙江省文保单位葛云飞纪念馆——宫保第。宫保第外一块石牌上清楚地记载了葛云飞的生平,让我们对英雄有了大致了解: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凌台,山头埠村人,官至定海镇总兵,高授振武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谥壮节。道光二十一年在定海为抗击英军入侵而殉国,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清史稿》有载。宫保第,为壮节公诞生之地。宗祠,为其幼时读书之处。

  宫保第内正堂是一幅葛云飞坐姿画像,上书咸丰帝亲赐的四个金色行书繁体字“忠荩可风”。右边竖写“赐提督衔定海镇总兵官谥壮节葛云飞”几个字。画像两边是今人对联“报国渺身家,守土卫民扬武烈;褒忠绵俎豆,流风遗爱此瞻依”。写尽后人颂仰缅怀之情。宫保第纪念馆有上下两层,分“少年立志、精忠报国,守疆卫土、靖海安民,定海危机、赴任镇海,三镇同心、共守定海,以身殉国、忠勇壮节,叔侄烈士、保家卫国”六个展区。馆内有将军生平事迹、“成忠、昭勇”两宝刀复制品、将军儿时戴过的帽子、将军往来书信文稿、《山阴天乐葛氏宗谱》,四周展示葛云飞的相关古物,以及军士盔甲战袍大炮等文物,件件重现烽烟往事。尤以前言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赞语最让人铭记于心:“在国家危难,大厦将倾之时,总有刚正坚贞的浙江人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以身殉国,定海三总兵葛云飞披甲上阵,是其中典范。”

  已而午后,敬仰之余,我们又转道距离山头埠村不远的所前镇石板山南麓,寻找英雄的最后栖息地。山脚边,首先看到一座巨大牌坊,牌坊顶上横写“浩气长存”四个黑色大字,两边是两副对联。内联引自戴叔伦的《塞上曲·其二》:“但愿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外联是岑参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四》:“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牌坊后两边柏树层叠,苍翠拱拥。拾级而上,葛云飞的墓就端坐其中,安静而平和。墓用石块砌成,筑围墙,石板压顶,并雕出筒板瓦。面阔五间,中部三间向内凹进,明间立碑,上刻“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葛壮节公之墓”。正脊刻“忠荩可风”,前设祭桌,石板铺地。远处丛山迭起,近处果树葱郁,环境肃穆幽静,不由让人想起葛公自撰诗:“水声归壑健,雨气入林昏。”我想,让这位骁勇的武将长眠在这样的山水诗意中,也算是对他一世清贫、两袖清风、三世忠烈的告慰吧。

  英雄点滴自可风

  正如清人陆以湉在《冷庐杂识》中所盛赞“异日致命遂志,此语已为之兆矣”。葛云飞用行动践行了一位中华儿女的誓言。离开墓地,回想英雄牺牲一幕,总觉其惨烈和坚贞自古少有。

  当时葛云飞牺牲掉悬崖后,浑身血染,致死双手高擎着两把佩刀,须发怒张,剩下的半边脸一目如炬,倚崖屹立竹山门上不倒,一直保持了数天,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大写了中华英雄最后的壮烈,以热血和生命高歌了“宝刀歌”。有《傲骨亭碑记》为证:“葛公单骑突阵,多弹贯胸,举宝刀而怒目,倚危内崖而裂耻。将星沉海,捧泪盘而成珠;傲骨擎天,补碧落之不堕。悠悠苍天,曷有其极!”村民将葛英雄的遗体运回家乡后,他的母亲看到儿子的惨容几度痛哭晕去,醒来后又斩钉截铁地说:“我有子矣!云飞能杀敌尽忠,这才是我葛家的好儿郎!”

  据查,葛云飞是西汉军事家张良第66代孙,山阴境内山头埠葛氏始祖张招第20世孙。出生在当时一个下等军官家庭,从小习武,学得一手射技,挽弓发必中,16岁时,能开六钧硬弓,他臂力大得惊人,三百多斤的练功石至今陈列在纪念馆内。习武同时,葛云飞七岁进私塾,从小饱读文章,长大后虽过着戍伍生涯,但生平却爱好读书,旁涉子史,间为诗词,慷慨言志,成为名副其实的儒将。有诗文集,凡数十卷问世,其中《游赵氏园》云:“生机三径草,风味半床书”,《夜登金山》“鹤鸣山月悄,鼍吼海天空”等均为其中佳句。另专攻军事,有《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浙海险要图说》等专著留存。当时人称赞他“兼娴文艺,笔札颇短峭明达,性爱书画,谦抑下士,士流多乐与交”。

  葛云飞不但文武双全,更是志存高远、品行刚毅。“持躬以正,接人以诚;任事惟忠,决机惟勇。”这句英雄自撰联句写尽其人品质和气概,让后辈汗颜。他生活非常简朴,“青布帕首,短衣草履”,而“察其饮食,仅脱粟乾蔬”,觐见皇帝时,也只是带一老仆进京,没有丝毫的趾高气扬。另有一个表现其非同凡响的沉稳作风和远见卓识的故事在其老家被津津乐道:他10岁时,太上皇乾隆去世,按当时的规矩成人一月内不准剃头。葛云飞却觉得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大清百姓,理应一视同仁,于是坚持一月不剃头。长大从军后,又奋读史书,摘录两汉至明末11位名将“用兵事”著成《名将录》。读《前汉书》到李陵投降匈奴的故事,葛就说,军人作战时,在孤立无援且竭尽全力的情况下,应当把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国。读《晋书·周处传》到“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这句话,葛又说,将军为国战死,得偿所愿了。后来他也是这样践行了自己的志向。

  在领军上,葛云飞更是亲力亲为,治军极严。他率领的队伍从来不会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得到了当地百姓称赞。有一次,他手下的士兵在外出巡逻过程中,偶然从老百姓的家中拿了一个芋头,这件事被知道后,他下令惩罚了那个士兵,判他鞭刑,还亲自让他把芋头还给老百姓。在那最艰苦的坚守定海的血战期间,他“六昼夜不暇食,日仅啖饼八枚”,战士也苦于粮食供给困难而不能饱。一天,当地耆老冒着炮火煎送参汤给他喝,他说:“将士忍饥杀贼,我忍独饮乎?”便将送来的参汤倒入茶水里,“与众共饮之,各军皆感奋泣下”,而倍添斗志,奋勇杀敌。他守东南沿海海防17年之久,常常冒着风险“穷极边际”到海上进行军事训练,不少同僚笑话他:“别人都是装装样子,你为什么这么当真?”但葛云飞说:“不深入大海怎么知道敌人的情况呢?再说也是对我自己的磨炼啊。”

  不能忘却的纪念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当日,疯狂雨骤,天地同戚。好在历史就像一把时间的刻刀,不但会刻下所有的屈辱和悲惨,也会把所有的伟大和光荣镌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之中,经典永流传。肉体战死,英魂常留。

  如今距离葛公牺牲已有180余年,距离香港回归也过了25载。如葛公地下有知,定会欢欣交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残夜早退、黎明已到,定海烽烟,早已换来河清海晏,中国已经赶走了一切外族侵略者,神州大地一片祥和温馨、美丽安好,再无屈辱的战火升腾。中华民族的巨轮一路高歌、和风习习,浩浩荡荡地推进在伟大复兴的航道上,一切帝国主义都成了昨日纸老虎。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英雄就在身边,吾辈自当珍惜。葛云飞是一个挺立的民族英雄,是那个战火时代的符号:战死之时,肉躯挺立不倒;英雄之后,精神化为丰碑。“一部近代史,一门三英烈”,他的后人葛理庸、葛树滋也续传遗志,前仆后继地分别为党为国牺牲在解放战场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壮歌。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但岁月带不走那一个个熟悉的英名。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国捐躯,且超过90%都是无名英雄,他们都被庄严地刻上了天安门前的无名革命烈士纪念碑。他们先后牺牲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争和西沙海战等每个历史危亡时刻。没有他们的倒下,何来今天中国的崛起?现在我们终于走进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盛赞英雄的时代,饮水不忘挖井人,无论时空如何变换,英雄,特别是反抗外夷的民族英雄,都应该是我们国人所不能忘却的纪念。因为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英雄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因为一个忘却英雄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事业人皆争第一,功名我自励千秋”,正如葛云飞的自勉诗所志,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唯愿人间一股英雄气常在我中华大地上纵横驰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湘论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第08版:教育
葛云飞 功名我自励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