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黄坚毅
这是一场特殊的“体能测试”。
8张座椅,每张承重100公斤,在机器“指挥”下,持续做着“仰卧起坐”。这些座椅要经过30万次的反复施压,才能证明质量是否达标。
30年来,一直钟情于生产座椅底盘的中泰实业,凭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钉子”精神,从一家濒临破产的义桥镇办集体企业,发展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萧山区百强企业、义桥龙头企业,成长为行业“小巨人”。
“钉子”精神铸就亚洲第一
在总经理李利江的记忆里,28年前,企业就开始生产座椅底盘了。
上世纪90年代,办公家具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国外市场需求旺盛。而一张办公椅的核心部件,就是座椅底盘。李利江的岳父、中泰实业创始人倪永兴,当时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开始走上产品外销的道路。
从部队转业后,倪永兴卖过冰棍,也跟“洋客户”打过交道,是李利江敬佩的实业家。李利江还记得,岳父曾说,当年他和一个英国客户谈生意,虽然订单不大,但彼此间的合作却延续至今,“说明我们中国人还是很重感情的。”
正如延续至今的合作,同样流传下来的,还有扎根一个行业,把一件事做好做精的“钉子”精神。
深耕行业细分领域,中泰实业专注于研发座椅底盘,每个底盘有1000多种型号,每个型号功能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消费群体。如针对国内上班族,更注重舒适度,可通过底盘精准调节座椅后仰力度、角度等;针对国外客户,则考虑外国人的体重,对底盘材料、机构等进行调整。
30年来,正是这股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钉子”精神,为企业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看人均产值,在工业行业,以企业人均产值100万元/年为基本标准,若人均产值低于这一数值,如30万-50万元/年,则企业成本压力会很大。2021年,中泰实业产值突破10亿元,人均产值约125万元/年,在行业内排名前列。
看研发实力,截至2022年10月,企业研发投入达3052万元,预计全年研发费用将超3700万元,开发和改进新产品15个,申请专利5个。
看税收贡献,作为传统行业企业,中泰实业在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下,凭借性能优势抢得市场先机。截至2022年10月,企业产值达7.2亿元,实缴税收1.05亿元,预计全年产值可达10亿元,实缴税收1.2亿元。
如今,公司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及地区,产量占全国市场25%,为亚洲第一转椅底盘生产厂家,出口、规模、产值、利润等主要指标连年稳居国内同行业之首,十多年来一直处于亚洲领先地位。“30年间,企业扎根义桥,专注一件事。虽然经历了风雨历程,但一直屹立不倒,为义桥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义桥镇区域发展办公室主任黄彩娣说。
智能化改造是“必修课”
在中泰实业的注塑车间,机声隆隆,一台台机器高速运转,不断“吐出”成型的塑料件。2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只有零星几个工人,有条不紊地来回巡视。
这一情形,在企业办公室技术部蔡灵杰眼里,已是常态。“1个操作工可管理六七台设备,现在注塑车间共有49台设备,十几个工人,包括操作工、钳工、搬运工,大大节省了人力。”
得益于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每天有近6万个座椅底盘产品从车间自动生产线上新鲜出炉,经工人装满二三十个集装箱,再由大卡车发往各地。
从产品分布看,中泰实业的产品内外销比例一般各占50%,但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国内行业形势相对稳定,去年内销一度反超外销,比例最高达65%;国外订单虽然一直不间断,但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影响,外贸订单降幅明显。基于这一情况,企业开始修炼“内功”,将更多精力放在智能化改造和产业深耕上。
从产业布局看,一方面,企业计划把一些基础工艺外迁,把一些相对高端的装备制造核心技术留在义桥本部,并打算把研发团队放在即将竣工的中泰科创大厦。
在义桥集镇中心,一座用地面积约22亩,总投资达6.38亿元的建筑,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这是日前已封顶的中泰科创大厦,预计将在年底竣工。
“大厦竣工后,我们将侧重于数智化改造,因为从长远看,企业用工成本将越来越高,工人不可控,机器人可控,所以我们考虑未来更多环节如物流用机器人替代工人。”在李利江看来,数智化改造是未来趋势。“接下来我们计划在企业120亩土地上,把产值提升50%,人员数量降低50%。”
另一方面,考虑到产业深化及产品价值,中泰实业未来的产品开发也会向成品靠拢,一些企业客户如宜家、沃尔玛等大型采购商,也会在国内采购成品,同时企业也会考虑未来上市。
“虽然受全球经济萎缩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行业终端需求有一定下滑,但影响相对可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浪淘沙后方能看清谁在‘裸泳’。”李利江认为,近两年产品需求量可能会有短期下降,但等过两三年行业重新整合后,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或呈现出集体向上发展的态势。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技术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不是选答题,而是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