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萧山历史名人名言

左汪辉祖《双节堂庸训》 一则,右汤寿潜像

  ■文/ 陈志根

  萧山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明代南京尚书魏骥、清代绍兴师爷汪辉祖、“民国”浙江布衣都督汤寿潜、现代医学大家施今墨和当代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等,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出这些至理名言。这些名言,有着励志、清廉、努力奋斗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对推动社会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

  汲汲以成就人材为事

  魏骥, 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三年(1405)中举,翌年任松江府训导。曾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书成后继续任松江训导,任满9年后,因当地民众挽留,复任3年。此后担任过太常博士、太常少卿、吏部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致仕期间,先后主持或参与了西江塘、北海塘、麻溪坝等十多处水利设施建设,有力地保护了萧山人民的生产生活。

  他主张“汲汲以成就人材为事”,意即要有急切的心情,努力培养人才,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人才兴,国家才兴。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任上,他把成就人才放在第一位,《松江府志》说他,“诸生在学居者,候更尽,必携茶往视;见有书声者,供茶一瓯;夜过半,必携粥以随;尚有诵书者,供粥一盂……士子皆感激,后显宦甚众。”

  因而,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如张鉴、钱溥、杨珙等,他们都曾担任过朝廷或地方重要职务。如钱溥,其字原溥。正统四年(1439)进士,命教内书馆、授翰林简计,擢左赞善。景泰间,修成《寰宇通志》,升右谕德。天顺元年(1457),任上室司少卿、侍读学士、充东宫讲读官。

  魏骥的名言,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着现实意义。人才对国家的治理、建设、发展十分重要。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朝代如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只有人才济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清白临财,德义相传

  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今萧山区瓜沥镇大义村人。二十余岁即入幕府。乾隆四十年中进士,五十二年为宁远知县,五十六年为道州知州。致仕后,退养在萧山苏家潭(今城厢街道人民医院西),终年78岁。他是清代的名幕良吏,善断疑案,名闻全国;为州县官时,勤政爱民,政绩斐然,是一位难得的清官廉吏;他又是一位著述宏富的学者,有《元史本证》《史姓韵编》《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著作。晚年在他所撰的《双节堂庸训》家训中提出了“清白临财,德义相传”经典名言。

  此名言前者意思是:拥有财物,以能够去做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为贵,这样才能获得体面。如果不符合道义,获取钱财就一定会超越本分。贪图利益的人,只不过是炫耀自己的衣裘车马,打扮自己的妻妾而已,不会去做应当做的事情。

  后者是在《律己》篇提出的。汪辉祖讲了修身应该“做人须先立志”“从本上做起”“做事要认真”“要有恒”“要顾廉耻”“贫贱当励气节”“不唯阿以附势,固穷励志,守义不移”,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任何人,均要“德”“义”为先,且要伴随一生,代代相传。

  汪辉祖这么说,也是他一身的总结。乾隆五十二年,汪辉祖在湖南宁远知县任上,当淮盐的价格比粤盐(属私盐)高出八倍时,宁远百姓私下食用粤盐,违反禁令。他首先派人侦捕贩卖私盐者,同时教育坊间百姓不要购买私盐,维护了社会稳定。

  汪辉祖的家训《双节堂庸训》,早于五六年前,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看中,在网站上登载介绍,并请专家学者进行诠释;甘肃省纪检监察网也登载介绍;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其著作。

  它历史意义深远,也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是当前我们治国齐家、修身正己的实用之言。

  贫于财之非贫,贫于才之谓贫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也好,一户人家一个人也罢,没有财产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才干才是真正的贫穷。若没有财产,或财产贫乏,只要有人才,国家、民族是一定会发生改变的,一定会富裕起来;一户家庭、一个人,也同样,只要有才,一定会得到改变。

  汤寿潜对此深信不疑。他一辈子,官运频频降临到他头上,他却不想当官。小至安徽青阳县令,大至云南省按察使、浙江都督、国家交通总长,他均视为粪土,要么直接回绝,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上任一两个月,就辞职归家。如他于1911年11月就任浙江都督,翌年1月15日就辞去此职,任期仅两月余。在他短短的任期内,却干了两件不仅对浙江,而且对整个中国有着深远意义的大事。一是浙江都督初上,就与旗军签订和约,顺利解决了驻浙三千清军旗兵投降革命的问题,使杭州得到和平光复。鲁迅说:“老成持重的汤蛰仙(汤寿潜字)做了都督,就可以知道不会流血了”。二是派兵三千,组织江浙联军,攻克金陵(南京),解除了清军西去的军事压力,光复了南京,巩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创造了重要条件。据笔者研究,他一生中,共有十二次辞去官职,是中国近代史上辞官最多之人。

  但教育方面的官职,他总是乐意接受。光绪二十二年,受聘为浙江金华丽正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五年,任湖州南浔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九年,任上海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山长;晚年,他辞职归家,在家乡大汤坞、欢潭两地办学;“民国”6年6月6日,他病卒于临浦牛场头。他生前留下遗嘱,死后将所奖20万银圆捐赠于浙江教育事业。

  教育方面,他不辞职。原因何在?就是教育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职业,只有人才多,才能改变国家、民族、家庭的贫穷落后。汤氏又从实践方面诠释了他的上述名言。

  汤寿潜说出“贫于财之非贫,贫于才之谓贫”之名言,虽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人家治不好的病,你也治不好,谓之庸医;人家治得好的病,你也治得好,医道一般;人家治不好的病,你能治好,是一个医生追求的目标。

  施今墨,字奖生,原名毓黔,萧山瓜沥坎山人。因母亲多病,从小立志学医。先随黄兴奔走革命,1921年起正式弃政从医,并更名今墨,寓意要以墨子“兼爱”思想,施医于民。“民国”18年,国民政府下令废弃中医,他组织请愿团,抗议国民党废弃中医的主张,终于使国民党收回成命。翌年,创办北平国医学院。“民国”21年,筹办华北国医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并担任中华医学学会副会长及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会。

  他医术精湛,有“神医”之称,曾为孙中山、杨虎城治病,担任过冯玉祥部队医学顾问。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我青年时就熟知你的名字,你是南北驰名的名医,希望你对祖国医学事业多做贡献。”

  他主张西医辨病,中医辨证,是我国第一个倡导中西医结合的人。他的这些努力,曾屡次遭到某些人的非难与讽刺。有人说:“不中不西,非驴非马,误人子弟,何次甚耶!”他笑而答道:鹏飞万里,良驹千行,治医重于治,其志岂俗夫识哉?道不同,何可为谋也!

  他的名句,以医技的高价低,划分为庸医、一般医生、高超医生。对鼓励从事医学业的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医生,不断学习创新增添了动力,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意义。对非从医的其他行业也有普遍意义。

  只有扎扎实实地干,一切都是干出来的

  鲁冠球,萧山宁围街道人。他被誉为企业的“常青树”,创业40多年间一直屹立不倒,何故?其秘诀就是如鲁冠球说的:“只要你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件事情,那么你一定能成功。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地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就是他对上述经典名言的诠释。

  万向的前身是宁围乡于1969年创办的乡镇企业。数十年来,万向一直秉持创新、创业、创造,实现了四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发展。为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空气好的社会责任,1999年开始,布局清洁能源,发展电池、电动汽车、储能、分布式能源、风力发电等产业。成为占领世界清洁能源制高点的企业。

  进入新时代后,万向全面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9年,万向仍按鲁冠球生前设计,投资2000亿元的万向创新聚能城正式开工建设,以打造面向未来现代化产业、科创与城市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迈上了高端产业支撑、国际科创引领的可持续智慧化的新发展模式。万向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原因就是鲁氏所言的“扎扎实实地干”,终于“干出来”了。

  鲁冠球把一个铁匠铺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不但在实践中为发展中国乡镇企业,带领农民致富走出了新路,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和贡献。他一生孜孜以求,不倦学习,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获得了高级经济师和高级政工师的职称;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有数十篇论文被《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和地方报纸杂志登载,被誉为“农民理论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萧山的亭(十七)~~~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天下
   第03版:湘湖周末
   第04版:梦笔桥
萧山历史名人名言
云门寺三座古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