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沿八都溪而上,离戴村集市4公里地,有一个街市,叫沈村。
沈村,不是一个村。
沈村,是一个风情小镇,也是一个明清时期比较兴旺的集市。
南宋初期,伊洛(今河南洛阳)人沈文锡出任秘书省正字,把家眷迁来与京师临安(今杭州)仅一江之隔的萧山许贤乡境内的一个幽僻的山村隐居,为今沈村之始。
七都溪两岸,是龙门山之余脉,平地狭窄,沈村就是在这狭窄的平地上拢市。云石山区土纸业发达,每个村子都有槽户。
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沈村集市规模不大,除了一条主街外,还有井沿弄、十三弄、采花弄等巷弄数条。有药铺、豆腐店、杂货店、米店、糕饼店、理发店、茶馆、客栈、面店、棉花店、酒店、年糕作坊等,其中杂货铺最多,有6家。其次是豆腐店,有3家。
井沿弄与老街交界处有一不起眼的建筑,是“民国”十六年(1927)上堡人钟阿马团结广大贫雇农成立的农民协会旧址。次年春,钟阿马在上堡、沈村、丁村等村以共产党员为核心成立铁血团,共20余人,推荐钟阿马为团长。是年10月,中共萧山县委秘密召开党代会,决定以上堡、沈村作为萧山开展革命斗争的中心区域,指示钟阿马以铁血团为核心开展大规模武装暴动——“砍竹暴动”。“民国”十八年(1929)4月19日,浙江省保安队和萧山县警察70余人奔赴云石剿捕铁血团,钟阿马等人退至乌龟山。经过激战,钟阿马等10人被捕。次年8月30日,钟阿马在临浦峙山被敌人枪决,年仅37岁。
沈村集市繁盛一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诞生了许多有名人物。除了萧山早期中共党员钟阿马外,地方志记载的人物还有“民国”镇海知县沈廷杰,其还著有《云石山房诗抄》;1927年成立的沈村党支部创始人、沈廷杰之子、慈善家沈步蟾;还有“毁家纡难”的巾帼英雄沈佩兰;创办《大地周刊》、参加金萧支队的进步知识青年、沈村小学教师陈商;以及三次杭州市劳动模范获得者沈静良、革命烈士沈浩中等。
沈村“下街井”于1958年在废墟的园地里被发现,据当地人讲,此井有200多年的历史。井深3.6米,直径0.8米。水质清澈、甘甜,奇怪的是,无论多大的旱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断水现象。因井位于沈村的下段,又面临沈村街面,故称“下街井”,是沈村下段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但人们还是走不出对此井的牵绊,飘荡着人们对她的深深回忆。
至20世纪60年代,集市规模与街弄面貌依然如初。可惜的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拆旧建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现如今除沈佩兰故居和云石公社大食堂旧址外,其余所有的旧建筑,包括建于“民国”十年的(1921)沈村乡沈村小学旧址、一一九团指挥部旧址、云石公社驻地旧址、沈氏宗祠在内的大批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均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了。沈村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全无兴盛时期的那种繁荣和气势。
戴村的集市,历经千余年,有山货集市,如沈村;有水埠集市,如何铜埠、凌桥头、戴村;有因战乱而形成的临时集市,如位于郁家山下村的花女庙集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式集市受到了强力冲击。沈村、何铜埠、凌桥头、花女庙这些风云一时的集市,衰落是必然的,如今已荡然无存,变得跟其他村落一样了。可幸的是,目前的沈村,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三清园、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滑翔伞基地、七都溪泳池等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边是山,一边是溪,踏遍沈村的山与水,会让人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