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亮燕
翻开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史,无数先辈怀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很多来自同一家庭、同一家族,是父子,是夫妻,是兄弟姐妹。在萧山区进化镇云飞村,就有这样一对“叔侄烈士”,叔叔葛理庸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救亡运动,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堂侄葛树滋响应党的号召,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叔侄两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门双英烈”的伟大赞歌。
走进云飞村,村中溪边老街有一个门额“气抱中和”的老墙门,这座建于光绪末年的老宅是叔侄俩出生、成长的地方,如今这里已成为葛理庸、葛树滋故居纪念馆。葛理庸、葛树滋都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庭熏陶最多的是先祖民族英雄葛云飞精忠报国的壮烈事迹,潜移默化之中,叔侄两人的革命之路在此启蒙。
“男儿壮志震云霄,一片豪情骨气骄。得雨蛟龙当破壁,鹏程万里搏扶摇。”16岁的葛理庸曾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年轻时就立志保家卫国。1920年出生于进化的葛理庸,幼时因父亲工作举家迁至上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葛理庸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返回家乡进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回家后,他办起了战时小学,开办了夜校,免费招收贫困失学儿童入学,并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抗日斗争。
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萧山成为浙东抗日最前线。在战火纷飞的时局下,葛理庸主动报考当时的萧山县政治工作队,开启全新的革命征程。1940年,他加入了中共领导的浙西游击队,在天目山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同一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为获取国民党的相关情报,葛理庸冒险打入设在河上镇的忠义救国军驻萧办事处。在一次行动中他不慎遭捕,尽管饱受酷刑,但坚不吐实,还巧妙地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逃离虎口。脱险以后,葛理庸千方百计寻找党组织,不久就与金萧支队取得了联系,先后担任谍工科科长及中共路东县委委员。
抗战胜利后,葛理庸留在金萧地区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946年春,他和通讯员两人外出执行任务,在诸暨市枫桥镇的一处山岭与国民党枫桥区自卫队40余人相遇交战。为掩护通讯员撤退,葛理庸独自抵抗,并把机密文件吞入腹中,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一片赤胆忠诚定格在了永远的26岁。
葛理庸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中,当时15岁的葛树滋悲痛万分。他自幼受叔叔从事革命活动的熏染,怀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带着对叔叔的怀念与崇敬之情,葛树滋立志追随着叔叔的脚步,从事其未竟的革命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葛树滋担任进化乡武装部队主任兼民兵排长,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也就在这一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揭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年少的葛树滋,怀抱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报名参军赴朝抗敌。1952年2月3日,在朝鲜前线,他因被敌军弹片击中腰部,壮烈牺牲,年仅21岁。
在葛理庸、葛树滋故居纪念馆里,葛树滋曾经的卧室墙上张贴着他参军后的纪念照以及在朝鲜时寄回来的家书。字里行间体现着他对父母的关切之情,对家中小弟的谆谆教诲,以及打败美帝的坚强信心,孝悌忠信跃然纸上。
葛理庸、葛树滋叔侄的短暂一生,是无数革命烈士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生动缩影。他们的精神,任光阴流逝而不朽,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