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勇
自从女娲炼石补天之后,中国人就一直都在忙于修修补补。
“补”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蜿蜒的长城需要修补,古老的故宫需要修补;疏远的亲情需要时间来弥补,久违的友情需要联络来弥补,贫困的爱情需要金钱来弥补,日渐疲软的气节需要英雄来弥补,贪腐的朝政需要干吏来修补,缺损的金瓯需要名将来补救……“补者,完衣也。”(《说文解字》)生活这件华美的袍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地缝缝补补。
“补”是中国人的一种优良品德。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曾经看过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一位母亲带着大大小小四个儿女,题款写着“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道出了我们那代人童年缺衣少食的生活状况。补衣服,补鞋,补碗,补缸、补胎……哪一种东西不能修补?补,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但这种勤俭节约的美德现在却正日益消失,当下身边有多少小孩不是浑身名牌,高档手机电脑,锦衣玉食?
“补”是中国人的一种哲学思维。中医强调冬令进补,道家主张服食补气、采阴补阳,民间流传“吃什么补什么”,骨折了喝排骨汤,脚崴了啃猪脚,体虚了吃牛鞭,不知道脑子不好是不是要吃猪脑。
“补”是中国人的一种谦虚态度。好好一幅字画,偏偏落款要写上“补壁”;明明很隆重的会议,决议却往往在主要领导最后的“补充几句”;自己的作品付梓,一定要请大家“补正” 几句。
“补”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追求。重大项目完工,媒体均会报道“填补了某某空白”。名人的书籍字画、生平事迹不少,偏偏学者大多喜欢搜罗补遗。
千百年来,留在远行游子心中的是母亲油灯下“临行密密缝”的温柔剪影,诠释了母爱的深沉伟大;刻在读者心中的“勇晴雯夜补雀金裘”的美丽倩影,补的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不愿做奴才的奴才”的人格完整性及对平等爱的追求;装在官员心中的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辛酸背影,跑部买官,送礼送钱送色,用尽心机,为的是谋求上一级座椅的候补位置。
至于什么时候补?中国人讲究当令适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船到江心补漏迟。”看似矛盾,实际上差的就是那份“势”。
作为高三班主任——世间最小的领导之一,最后也允许我补充几句:高三学子们,高考结束了,意味着要告别灰色的高中生活,好好补个觉,去组个团旅游一下,读了万卷书,该补上“行万里路”的下句,然后继续走自己精彩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