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陈志富 徐以道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灭六国,并天下,创帝制,废分封,立郡县,征南越,拓疆土,修长城,奠定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为基本格局的国家。声震宇内,被史学家誉为“千古一帝”。
距今2200多年之前,秦始皇与萧山故地也发生了一些事儿。本文从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着手,梳理秦始皇东巡祭禹、秦始皇萧山遗迹以及秦时萧山水利等一些史料,抑或为地方史研究提供参考或帮助。
历史文献记载
秦始皇第五次东巡,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巡视。
秦始皇开创了帝王亲祀大禹的先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东巡会稽(今绍兴),“浮江下,观籍柯,渡海者,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秦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越绝书》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越绝书》卷八记载:秦始皇“以其三十七年,东游之会稽。道度中渚,奏东安,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以正月甲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其中槿头,即为萧山径游的古地名。
对秦始皇作石桥、抛石筑堤传说,《太平寰宇记》记载道:“传说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说者谓此一传说,盖源于古浙水之抛石筑堤,并谓与秦皇东巡会稽经馀暨(今萧山)地有关,后流变而为神话,流播至今。
而秦始皇祭海求神传说,《四明志》有记载:“秦始皇游会稽登山望秩求神仙,至此见群峰连延东入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坛祈祷。”秦时北干山濒海,且与回龙山、冠山、西山、长山、航坞山等群峰逶迤向东海,与《四明志》所记相符。
关于石井山的记载,嘉泰《会稽志》记载秦始皇“饬别有小山,号石井山”。嘉靖《萧山县志》记载:“长冈九里,傍有小山,号曰石井山。上有一井,上广下曲。秉烛而入,不尽数十级。相传谓妃子墓。”
还有连山及连山石桥、连山渡的记载如下:
嘉泰《会稽志》记载:“连山华氏考古云:连山,萧山县西十二里,秦始皇驱群山于江上置不用。”
隋朝夏侯曾先《会稽地志》记载:“秦始皇欲造石桥渡浙江,今尚有石柱数十,列于江际。”嘉泰《会稽志》记载较详:“连山在(萧山)县西一十二里。旧经云:连山,长冈九里西北至定山,秦始皇欲置石桥渡浙江,石柱数十,列于江际。”清雍正《浙江通志·萧山县》也载:“连山,长冈九里。秦皇于此造石桥渡浙江,旧有石柱数十列于江滩。”《古小说钩沉》:“秦皇于海中作石桥,或云非人工所建,海神为之竖柱。”
嘉泰《会稽志》记载,在萧山县西12里的连山,是秦始皇东巡会稽归回的钱塘江渡口。
嘉靖《萧山县志》记载:“连山,去县西二十里,属长兴乡。旧经云:秦始皇铡置石碣渡浙江,石柱数十列于江际。”万历《萧山县志》、乾隆《萧山县志》也有相同记载。
连山距县西究竟是12里还是20里,经分析与踏勘,嘉靖《萧山县志》记载连山在“县西二十里”是错误的。已知城山(固陵城)在“县西九里”(《名胜志》),向西先后是大黄坞山、小黄坞山、万罗伞山、象山,接着是井山,再西是珠山、牛肾子山,到连山(《萧山湘湖志》)。间距约3里,则连山在县西12里。连山、石井山同在“长冈九里”(长冈是指这爿长形的山,从东端算起9里),表明连山与石井山相近,实际石井山稍近,即不是12里。
萧山故地,秦代时分属大越(后改为山阴)、诸暨两县,虽未单独建县制,但历史文献记载秦始皇与大越(或山阴)、诸暨有关的事,也就是与萧山有关,加上萧山域地内的诸如槿头、石井山、连山及连山石桥、连山渡更是与萧山直接有关。
秦始皇东巡祭禹
秦始皇开创帝王亲祀大禹的先河。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秦始皇在钱唐,系船保俶山(宝石山)麓(今有秦缆船石在保俶塔下),登临钱塘江畔山峰(现叫秦望山,位于海月桥里街),眺望钱塘江及其彼岸。由于水流湍急,江面辽阔,北岸西湖和南岸浦沿、长河、西兴、城北、长山一带都还是江湾,在钱唐渡江不成,遂西去至富阳。在富阳的临江一地驻足观望(今有秦望村、秦望桥、秦望闸等古地名可证),离外滩涂较远,船只靠不近,登船不便,则再西行十来里,到一相对江面狭窄的地方登船渡江。这一相对江面狭窄的地方据推断就是今富阳区三山镇汤家埠。笔者曾逆富春江多次寻访踏勘,汤家埠乃是秦始皇渡江之古渡(《萧山水利史》,2006年,第157页)。说明,富阳汤家埠是秦始皇渡江的地方,该意见得到富阳志书的补充与支持,例如光绪《富阳县志》载:“史记秦始皇至钱塘……乃西从狭中渡。所谓狭中者,即今富阳县。绝江而东取紫霄宫路是也。江流至此极狭,去岸才一二百步,水波委蛇。始皇正从此渡,取诸暨界至会稽山。”《富春志》(2016年)记载,秦始皇从富春江上游汤家埠过渡到富春江南岸,顺流而下至百步坎码头,由此上岸到达紫霄宫,盘桓数日后,继续东巡,去了绍兴会稽县。
秦始皇渡江以后,推测其路途在永兴河的上游、凰桐江的中下游、浦阳江的中下游,属山麓冲积扇范围,取水缓、路捷之利,避下游出口及湖泊之碍当是上策。《越绝书》卷八记载,秦始皇东游:“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萧山古地名为藩篱,潘水之所出。藩篱有槿头,当今之径游,秦始皇经槿头,即经过萧山径游可证。
嗣后,秦始皇道经诸暨,登会稽山之“燕子岩头”(土名,位于大溪村里汤村大山之巅,海拔543.2米)。望于南海,命李斯刻石记功颂秦德,碑在诸暨侧。“望于南海”是指秦始皇考察、缅怀大越勾践“以五千甲檐保栖会稽”从而争霸天下的踪迹。“立石刻回顾秦德”于“保栖会稽”的中心地、崇山峻岭的制高点,寓有立石刻镇龙脉的意思。
秦始皇到大越已是“正月甲戌”时光,大越后改为山阴,即今绍兴。始皇“留舍都亭”祭大禹,开创了自夏朝以来皇帝来越亲祭大禹的先河。禹为夏朝先王,治水英雄,始皇亲祭深受百姓拥戴。涂山禹庙,伯益配食,因大禹传说给伯益,故伯益配食禹庙。而伯益是秦始皇的先宗,始皇祭大禹,实质上又是一次寻根祭祖的活动。
秦始皇祭大禹结束后,“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始皇出海是越王勾践迁都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找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之药。
至于秦始皇何地上船出海,倘若史籍记载不清,因而出现“慈溪达蓬山”“象山丹城”“奉化赤苋山”和“萧山连山”等说法不一。 应当肯定秦始皇祭禹的功德,禹是以治水得天下,建立夏朝,秦以兴水而兴国,春秋为五霸之一,战国为七雄之首,而后一统天下。
秦始皇萧山遗迹
据考证与探寻,秦始皇祭禹前途经位于下诸暨(即馀暨,今萧山)的槿头,后归途经北干山、石井山、连山等地,瞭望浙江(钱塘江),或抛石筑堤,或祭海求神,或欲作石桥,最终在连山渡乘船北上。秦始皇遗留在萧山旧地的踪迹如下:
槿头 《越绝书》卷八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游会稽。“……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槿头,即为今萧山南界的径游,现属浦阳镇。径游及其附近一带上年纪的人,至今仍称径游为径头(槿头)。槿头是径游的古地名,是秦始皇祭禹前路过的地方。
槿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形,互生,掌状分裂,花钟形,单生,通常有白、红、紫等颜色。茎的韧皮可抽纤维,做造纸原料,花和种子是解热药”。俗称“碗花花”,在萧山南片农村常见。秦时槿头,表明该地方“碗花花”特多而著称。径与槿为谐音,后人将“槿头”讹传为“径游”。
鞭石亭 鞭石亭位于北干山北面半山腰,1997年由萧山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管理处建,亭侧立碑石《鞭石亭记》。亭形奇特,三柱结构,尖顶跷角,樑悬仿秦体“鞭石亭”三字匾。
传说,秦始皇到襟江带海的北干山,欲填海筑桥,以观日出何处。“精卫填海”神仙得知,愿助,下凡,施展法术,赋石灵魂,让石头自动从山上滚入海里。由于“石去不速,神辄鞭之”。鞭子驱石,石血涌流,染红山坡,但终驱石不成,仙人逃逸,却留下了“鞭石土赤”的神话传说。
元代大诗人萨都剌登北干山作《吴越两山亭》诗云:“长江(按指今钱塘江)中断海门辟,两岸连峰排剑戟。或蟠卧龙形,或鼓丹凤翼。仙乘缥缈东海东,徐福楼船竟何益。采药人已陈,鞭石土有赤。”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的苏平所书《海门洪涛》诗句:“沧州烟景共徘徊,白鸟忘机去复来。蜃气遥连沙岛树,潮声时震海门雷,秦王辇石空遗恨,徐福求仙去不回。落日苍茫思无限,弱流东去看蓬莱。”为确认秦始皇、徐福与萧山的关系,和北干山建造鞭石亭提供了依据。
北干山,薄土多石,石系石英岩,土含赤砂砾,呈白石红土状。绿荫幽径中的鞭石亭,与赤色的土石地层相配,恰似浑然天成。
北干祭坛 位于北干山西侧巅峰,距鞭石亭较近。《四明志》记:“秦始皇游会稽登山望秩求神仙,至此见群峰连延东入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坛祈祷。”秦时北干山濒海且与长山、航坞山等群峰逶迤向东海,与《四明志》所记相符,也与萨都剌描述“长江(指今钱塘江)中断海门辟,两岸连峰排剑戟”的情景相同。当年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游会稽至海边的北干山,命方士徐福在北干山西侧的山巅上筑立祭坛,祈祷海上神仙以取灵丹妙药,尔后徐福即从萧山出海蓬莱。
徐福祭坛今犹在,由柴海生老师首次发现并提出。实地查看,土坛顶面长22.5米、宽17米呈椭圆形,地面平整,东西两侧有路可通,西侧石塌台阶凿痕可辨,四周古木参天,藤条蔓延。土坛为人工填筑,填筑痕迹显见。在冬季林木稀疏时容易发现,包括土坛在内的整个山坡是经人工整修而成,坡面缓圆,明显不同于其他坡面。
石井山 又名珠山,在湘湖之北,紧挨象山和牛肾子山,现位于井山湖中,海拔21.2米。秦始皇在钱塘江南岸,寻找渡江出海地点的途中,有一名妃子突然发病亡故,始皇命葬于路旁的小山上。据传小山多石,时开挖山石呈井状,上口宽,底曲狭,深数十级,将棺木竖放于井中埋之,即为井葬,故此小山叫石井山,简称井山。古代有自然村落——华妃村,兴许是秦时守墓人传后的聚落,至清光绪年间因华姓人很少便改名为张家村。
今井山坞村,在滨江区长河街道境内,2016年拆迁。石井墓还在吗?一位村民回答,还在,下面用石头砌筑,顶部有一块很大的石块压着,这石头若剖开8个人也抬不动,石头厚一尺有余。可能还需探讨,按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记述,井山与珠山是两座山,井山位于珠山之东,即珠山位于井山之西,与现在井山又名珠山的说法不同。
连山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经连山华氏考古云,连山是秦始皇驱群山于江上置不用的一座山。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并序》也云:“连山如珠,秦皇之所驱兮”(《越中杂识》)。传说连山是秦始皇驱山塞海之作。
连山在何处?据《萧山湘湖志》卷八载,连山在井山附近,井山、牛肾子山、连山、湖里王山、狮子山,依次相连。地处湘湖西北,海拔45米,滨江区长河街道井山坞村。需要指正,原一些史籍记载有误。如《一统志》云:“连山,一名青山。”民国《萧山县志》也云:“连山在湘湖北今老虎洞处,又名青山,有青山张村。”由于把连山当作青山,于是引发“连山即今青山,又即老虎洞山,位于闻堰镇境内”的错误。其实,连山就是连山,青山仍归青山。连山在长河街道境内,靠近白马湖。青山在闻堰街道境内,湘湖北沿。
连山石桥 位于连山之北,钱塘江南岸,长河街道境内。秦始皇在连山欲置石桥,渡浙江到对岸的定山,江中筑列石柱。最早见隋朝《会稽地志》记载,后有南宋嘉泰《会稽志》等史籍记载。由于江潮汹涌,石桥终未建成,秦始皇便从连山渡登船渡钱塘江。列于江滩上的数十根石柱,到宋以后荡然无存。
连山渡 位于连山北麓,白马湖南岸。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在萧山县西12里的连山,是秦始皇东巡会稽回归的钱塘江渡口。当代《萧山交通志》也有记载。
春秋至秦时,连山以北一直是江湾。在此江湾设渡可能始于春秋。
连山渡在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三江交汇处的下游,江面开阔,山势平缓。北有龙山渡、南有渔浦渡,地理位置独特,为水陆交通中心枢纽,钱塘江的重要渡口之一。连山渡就在越王城山西北山麓,越国时的固陵港很可能与连山渡是相连接的。
秦始皇回归时择此登船北趋,后人将连山渡改为秦皇渡。
秦皇行宫与牢狱庙——蒙山 位于县治西北1.5千米的一座小山,海拔不足20米,临海,渔民海洋捕捞,在山上晒网憩息,故又名晾网山。
逸闻,秦时蒙山是秦始皇行宫和牢狱庙所在地。从地理位置看,蒙山地处北干山与石井山、连山中间,往来交通便利,加上环境僻静安全,山水风光俱佳,秦始皇祭禹后在萧山期间,辟蒙山为行宫。秦皇离开萧山后,改大越为山阴,移郡治至苏州,并强迫迁徙越人。对不服从迁徙者或叛逆者,则捉拿集中关押于蒙山,变行宫为牢狱。疑有不少人在关押期间被迫害致死,后辈们遂建庙祭祀,设祭坛,塑阎王、无常等菩提,始名牢狱庙。牢狱庙或老狱庙恐是老岳庙的前称。每年农历七月所谓东岳大帝诞辰,宁绍一带香客会坐着乌篷船、敲着音磬木鱼远道来老岳庙烧香拜佛,此习俗延续至今。北宋《玉历宝钞》佛书,秦广玉为十殿净王中的第一殿阎王,可作依据,供佐证。
从上可见,秦始皇遗留在萧山旧地的踪迹已知8处,最终是从萧山连山渡上船出海的。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遗留在萧山的一些踪迹,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当是萧山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值得重视、发掘与完善、提升。
秦时萧山水利
春秋越国强盛,水利振兴,然称霸中原后,迁都琅琊,城治中心北移,后方之会稽,水利事业发展转缓。周显王三十五年,越被楚所亡,越国王统不复存在,仅存残部退缩钱塘江南岸,沦为楚国的越地,百业萧条,水利一蹶不振,史称“越自此散”。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次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会稽郡治在吴(今苏州),而不在大越(今绍兴)。会稽郡辖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及安徽皖南部分。
《越绝书》记载:“乌程、余杭、黝、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帝刻石徙之。”又记:“……秦始皇帝,以其三十七年……是时,徙大越民置余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谪吏民,置海南故大越处,以备东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阴。”秦时越族的迁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对勾践凭借大越这片土地走向争霸天下的历史难以忘怀,却又深感不安。《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继而采取了相应措施:“立石刻颂秦德”,扬秦威,刻石镇会稽山龙脉;“移民换暨”,将越人外迁,部分北方“有罪谪吏民”移入,以改变越地人种;“更名大越”,秦始皇犯恐越症,不愿听到、看到大越名字,遂改大越为山阴。
秦二世继始皇后祭大禹。二世皇帝元年春,鉴于“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显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目的,乘其父皇余威,承其父皇衣钵,“并海,南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两代秦皇连续两年来越亲祭大禹,一方面是对大禹在大越治水业绩的承认,另一方面是为削弱会稽故里的政治影响,改大越为山阴,又为镇压越地人民的反抗,刻石徙大越人民不无关系。
秦时山阴等地的越族人民被迫迁移至浙西、皖南一带,或被迫退散至山区、远处,人口锐减,以致当西汉司马迁游历此地时仍是“地广人稀”,可见此番越人流散规模之大,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自楚灭越,又秦灭楚,政权更迭,战争纷乱,行政区辖多变,加上秦时越民被大量迁徙,大越之地则地广人稀,水利停滞。从越王勾践迁都琅琊到东汉吴会分治的601年内,萧山、绍兴等旧地的水利事业发展缓慢,无所建树,甚至停滞不前,相关的历史文献史料也出现空白。
秦时萧山及整个宁绍地区社会动荡、人民苦难、田地荒芜、经济衰败、水利停滞的状况,仅是秦后期推行强权政治,苛民生、背民意、负民心而造成的社会结局的一个缩影。导致秦国很快灭亡,需要深思。
(注:本文的完稿,得到滨江区傅水生先生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