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7日 星期六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山寻古 宋时得名后一路响当当

别具一格的文化墙
镇海寺
南大方一景
南大房一角
里湖河两岸
党山老街一景

  ■文/ 图 周海浪  萧闻

  小时候我曾站在钱塘江北岸的古海塘上,遥望江的南岸,心里充满好奇,有了去看一看的憧憬。后来知道,南岸是大片的围垦地,再往南,也有一条古海塘,沿海塘还有三座当年阻挡汹涌潮水的天然屏障:航坞山、大和山和党山。去年下半年,我已寻访了航坞山和大和山,现在我最想出行寻访的就是党山了。为避免混淆,以下将党山地名叫党山,山名叫党山山。

  党山位于萧山区瓜沥镇,据史书记载,党山在宋朝就已因山得名。曾是萧山经济的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强镇、区十强镇,2013年撤销镇建制,与坎山、瓜沥两镇,合并成新的瓜沥镇。

  党山山上镇海寺

  从党山山相对平缓的东南坡慢慢地往上爬,只见上山的道路被推土机压过了,两边也显得很是杂乱,一问才知,原来党山山要实施山林休闲公园提升工程,将要新建登山道路、观景亭、游步道等。

  党山山在古时候,是钱塘江南岸的一座碧绿葱茏的小山,故又称“碧山”;渔民捕鱼归来常在此山上晾网,故也称“晾(郎)网山”。这座小山当时是指引来往船只航向的天然航标,更是阻挡钱塘江潮水侵袭的天然屏障,故还称“當山”。由于“當”与“党”谐音,后人就将“當山”写成了“党山”,党山山名由此而来,党山地名也因山而名。

  山的东北面是悬崖,是1958年治江开山取石,挖掉了小半座山后形成的。站在悬崖上面北,眼下是金碧辉煌的镇海寺,再放眼远眺,可以看到古时候曾经江潮汹涌的山下,现在楼房林立,河道纵横,道路密布,一派水乡城镇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也让人感到世事的巨变。根据《党山镇志》记载,党山山采石始于1956年,终于1958年山南建党山中学。

  从山上可见,悬崖下的镇海寺,从东到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圆通殿和大雄宝殿,其北侧有长廊,南北两旁还有厢房分列,整个庙宇规模宏大,是闻名萧绍两地的庙宇。

  原来的镇海寺在党山山顶。据说:古时候钱塘江南岸滨江之地,常受潮水侵袭之苦,唯党山未受大害,人们就认为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借助党山山之力,挡住了潮水。后人便在山上建镇海寺纪念。

  山上原来的镇海寺在清嘉庆年间始建,年代较远,至1940年被日军占据,1942年遭土匪焚毁。抗战胜利后,信徒捐资重建其中3间大殿,1956年又遇台风受损,1958年为治江开山采石被拆。1982至1992年间,又改在山南坡分三期重建了镇海寺。2004年开始,此寺又易地改建扩建在山下今天的位置。

  历史上镇海寺虽几经毁建,但仍然香火旺盛。现在的镇海寺,占地面积远超山上原来的规模。寺中气势不凡的大雄宝殿于2006年落成,圆通殿、天王殿、山门等在2007年落成。

  从镇海寺出来,登上北侧白洋川河上的天和桥,回望依山傍水的镇海寺,与那寒冬里依然秀气的党山山,不免感慨万千,从远古走来的党山山,见证了钱塘江的变迁,镇海寺的兴衰,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让人感受到了萧绍大地的沧海桑田。今天,随着山林休闲公园的建成,这山这寺,也将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怀古和寄托美好祈盼的更为理想之地。

  古海塘上的党山老街

  得知党山老街是筑在古海塘上的,就先寻访了党山路上的古海塘遗址。自汉唐以来,为阻挡钱塘江潮水的侵袭,党山就始建海塘,至唐开元十年终于建成,后经宋嘉定、清康熙年间多次修缮,至今完好。1991年海塘党山段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点。此段海塘原称后海塘,党山等地1956年从绍兴划归萧山,此段海塘又称北海塘。党山段海塘,就在沿现在的党山路包括党山老街的地底下。2017年萧绍海塘(杭州段)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古海塘遗址,沿着党山路往东走四五百米,就到了党山古镇老街。党山古镇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12),因盐业而兴,就建在海塘上,因而党山海塘一时成为食盐集散要地,还建有港口,引来百业相辅。人们在海塘上面铺路,两旁海塘下建房,形成了中间街路地面高,两旁店铺建在向下坡度上的很有特色的街市。清末至民国,党山为绍兴九埠十八镇之一,为浙东最大盐库。

  步入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的党山老街,感觉原有的喧嚣和繁华早已不再,但脚下踩着的十分破旧,又宽阔得可以通马车的石板路,似乎还在告诉我,在那过去的岁月里,它曾经的青春和张扬。

  从老街通往两旁的小巷里,明显能感觉到,老街的地势,比两旁高出的,不是一点点,显示了海塘上修筑街路的特征。

  穿梭在老街边上的弄堂里,你还能发现不少饱经岁月沧桑的老巷和老宅。

  里湖河和四座古桥

  离开海塘上的老街,走入一条相对较窄,据说是旧时通往河边闹市中心的街路。沿这条路往南,走上河上的古桥,便就能观赏到水乡文化浓郁,人文景观众多的里湖河了。

  里湖河的名称中有湖有河,原因是在旧时,海塘两边被潮水冲过后,会形成水塘,其中,处于海塘内的、较大的就称“里湖”。后来,出于航行、泄洪排涝的需要,这些“里湖”被人工贯通成河,但当地人仍习惯称河为湖。为规范河流命名,有关部门就在“里湖”后加个河字,称里湖河。

  往西放眼观览里湖河,但见河水清澈,河面碧蓝,两岸房屋鳞次栉比,河上古桥横跨,绿树映照,呈现一派美丽的水乡风光。

  与里湖河直角交汇的,还有条小河,南北走向,称小里湖河。在这两河的交汇处,古代的梁桥,与旧时的店铺、路廊、河埠,以及岸边的绿树一起,映在镜面似的河面上,呈现的景色旖旎多姿。

  沿里湖河往西不远的北岸,有古码头,是旧时人们乘船来往上下的必经之地。码头伸出河岸的石埠,岸上的廊棚,以及屋面已有破洞的旧屋,映在河面上微微地抖动,似乎在诉说它曾经的悠悠岁月。

  里湖河北岸,成排老房子的对岸,还有抗日战士的群雕像。1941年,日军在光绪年间所建的泰升当台门前后,筑炮台(岗楼)两处,对进出人员进行搜查。半年后被抗日驻军塘北行府拆除。为纪念这段历史,今在台门前里湖河北岸建有遗址雕像。

  里湖河北,党山路海塘下,还有一口古井,井上建有井亭。据传古井有数百年历史,古时沿海塘从西兴、三江方向来往的客人,路过此井,就在井亭里休息喝水。由于此井处在延寿桥北堍,后人还称此井为延寿井。

  漫步到里湖河南岸,走到一个河湾处,这里曾是民国时开挖的“修船基地”。现在的河湾边,临水而建的民居和映在水里的白墙黛瓦,颇为相宜。

  走在美丽的河边,正在用手机随拍,突然从芦苇丛中,飞出一只白鹭,闯入镜头,被抓拍到了。

  相距不过千米的大小里湖河上,架设了四座清代古桥,这四座古桥的桥名中,均带有“福禄寿”三字中的一字。其中,小里湖河北端,东西走向的一座叫永福桥;里湖河上,南北走向的三座,从东到西依次叫迎福桥、永禄桥、延寿桥。这四座古桥都是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里湖河北岸,只见永福桥、迎福桥与水面、房屋、草木相映衬,一幅优美、灵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进入了我的眼帘。

  永福桥旧时为里湖河南岸和小里湖西岸进出党山古镇的主要通道。桥面为四拼石梁,桥墩用条石叠砌,桥栏为近期新补。桥总体保存情况较好,结构稳定。

  下桥往北,走过路廊,便是迎福桥,旧时处于党山闹市中心,跨度较大,也称党山大桥。此桥也为单孔石构梁桥,桥墩用条石纵横错缝叠砌而成,古桥特征明显。桥面为五拼石梁,为近期修缮后换补,桥栏颜色较新,当为近期加补。

  站在迎福桥北堍东侧的桥下,从桥洞里放眼西望,可见在同一条河上相邻的永禄桥,在与迎福桥遥相呼应,此时河面的景色美得迷人。

  往西直走,走近处在里湖河中部位置的永禄桥。永禄桥为三孔石梁桥,桥石栏外侧刻的“永禄桥”三字,清晰可见,桥中间的两个桥墩,均为三拼条石并列竖立,上托天盘石,顶住桥梁板。

  永禄桥寓意永远吉祥美好,桥面由三拼三节9块长条石梁铺设而成,两侧桥栏上有8个望柱,雕着8个栩栩如生的石狮。据传该桥原是木桥,是党山许氏宗族于明末清初时改建的石桥。

  离开永禄桥再往西走,里湖河上又一座三孔石梁清代古桥出现在眼前。该桥中间两个桥墩为三拼石条竖立,两侧桥栏板外侧,可清晰地看到,阳刻的“延寿桥”三字桥名。

  延寿桥桥面也由三拼三节9块长条石梁铺就,两侧中间石栏四角望柱上,各雕有一只石狮,形象生动,神态优美。延寿桥北堍有井亭,故又名井亭桥。

  细观此桥,整体保存较好,构造典雅,风貌古朴,体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工艺,令人赞叹。

  永远的许家南大房

  在里湖河北,党山路海塘南,我首先找到了许氏家族的泰升当,这是清光绪年间建筑的两座四进四合院,二层砖木结构,前店后宅。店主许在衡,是党山许氏后裔,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曾任省布政司总捕辅,后来在此开泰升当。许在衡病故后,许氏十四世孙许克丞,接盘重振泰升当,店开至1940年,因遭日军占据而关闭。许克丞曾留学日本,结识爱国志士,加入光复会,曾为大通学堂捐银、买枪,为徐锡麟筹集活动经费,慷慨解囊。

  在里湖河两岸,还找到了不少年代已久的台门老房,其大多墙下半部为巨大的条石,上半部为砖墙,结构牢固,经久不破,朴实美观。

  在小里湖河西面,里湖河南面不远的地方,还找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台门大屋,据说是王氏家族有个在同辈中排行老三的建的房,故称王三房,其现在大门左边的墙上,挂着“萧山区历史建筑”的牌子,门的上方阳刻有四字,经仔细辨认,可断定是出自《尚书·周书·周官》的“业广惟勤”。

  走进王三房,里面是天井,第二道门里面,是楼房大厅,再里面又是天井,过了天井,显然又是楼房,两侧还有厢房分列,虽然房屋建筑已不够完整了,但仍颇具气派,可以想象当年的王家,是比较显赫的。

  里湖河两岸,要寻访的话,台门老宅不少,但要说规模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就得数许家南大房了。从王三房往西不过百米远,就是许家南大房。

  南大房坐北朝南,位于里湖河南岸。那直对着永禄桥的就是南大房。走下永禄桥台阶,右手边,便是南大房的后宅。

  据《山阴碧山许氏宗谱》载:始祖许承一娶党山孙氏为妻。于明嘉靖年间从绍兴马鞍亭山小娄迁至碧山(又称党山),建老台门。传至第四代,分为老八房,各建房屋,另立门户。大房魁,字斗山,经商致富,于万历年间(1573~1619),在里湖河南岸建房,因其位于老台门的南面,又是大房所建,故称南大房。

  自明代万历年间始建三进两个四合院建筑后,历经十三世,至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续建第四进楼房,为一个独立的三合院,民国时期,又在楼房后面加建后宅,遂成现存的南大房四进三天井,加厢房,加后宅的,占地总面积达3116平方米的大型民居。

  1999年省文物局专家考察认为,南大房是浙江省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民居。

  南大房布局完整,规模庞大,气势恢宏,除了第二进门楼倒塌过外,其余建筑完好。2005年,南大房被公布为浙江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大房北临里湖河,西面和南面均有小河贴靠,为三面临水。据说南大房旧时有河埠大小十几座。

  南大房前后四进,东西厢房分列,一至三进,平面呈长方形,按中轴线分布,构成一座大四合院,第四进自成一座三合院。后宅不计在内,共有83间房,面宽42米,纵深达70米。

  南大房第一进面很阔,横列11间平房,大门居中,清代建筑,可能当时是作为门厅和雇佣人员居住等用途。

  第二进为5开间二层楼房,明代建筑,进深7檩,保存较为完好,结构精良,细部构件及梁架等都反映,这是典型的明代中后期风格的建筑,可能在当时做正厅,接待宾客所用。

  第三进也为5开间二层楼房,清代建筑,可能当时作为内宅,是许家生活起居之地。

  第四进是清代光绪时续建,为9间大楼层,前有廊,进深9檩,自成一座三合院建筑。可能是因许氏家族人口众多,增设的起居之所。

  走出第四进后门,是一弄堂,弄北为南大房的后宅。此宅为民国时期建筑。照片中的是南大房第四进楼房九开间后墙与后宅之间的弄堂。

  南大房四进大房的两旁建有厢房。走入南大房四进房屋,看到均以纵轴线明间作过道。走过南大房纵轴线上的一道道大门,感觉幽深,似乎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站在天井里看各进房的屋脊,均为硬山式屋顶,屋脊饰砖花瓦件。

  在第二进的天井里,可见与第一进及厢房间的隔墙,以门堂相通。我随手拍下照片,照片中是居住在东侧厢房的居民,坐在第二进天井与厢房之间的门堂外,正享受着闲暇时光。

  漫步在大宅内,可见第四进天井东西两旁,不仅与厢房间也有隔墙,而且隔墙上有砖雕漏窗各两扇。

  第四进的檐廊是一条封闭长廊,冬日暖阳下,犹如温室,在里面坐坐,或打牌炒麻将,很是舒服。

  南大房整个建筑群布局完整,层次分明,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木雕、砖雕、石雕线条流畅,精湛华美,漫步在宅院里,古建筑的美让我流连忘返。

  真是想不到,此次党山旅行,能寻访到这么多承载了丰富乡土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古迹和旧时故事,感受到党山山水和建筑的魅力,品味到这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实党山的历史文化遗迹,除了今天寻访到的以外,还有倪家台门、老盐仓、关帝殿、天和堂、大桥头三层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祖庙会”等,这次未能到访,只能留下遗憾了。

  再见,南大房!再见,党山!愿有更多的人认识党山,喜欢党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深读
   第03版:湘湖周末
   第04版:梦笔桥
   第Z01版:宁围月刊
   第Z02版:重点工作
   第Z03版:民生服务
   第Z04版:爱宁围 爱亚运
党山寻古 宋时得名后一路响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