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洞这个字,很多人第一眼看到的,想到的,往往是个名词。比如山上有个洞,衣服破了个洞,墙上打个洞,这些“洞”,小到一个孔,一眼看穿,大到一个穴,深不见底,都是名词的洞。
名词的洞,给我们的感觉,大多不太好,是漏洞或黑洞,残缺,损坏,不完整,不完美。名词的洞,或漆黑无光,或像个陷阱,或充满了诱惑,总是暗藏着什么,如一个无底的深渊,让人心存遗憾、焦虑或恐惧。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洞的本意其实是动词,或者说它首先是个动词。《说文解字》曰:“洞,疾流也。”是奔涌的水,是水急流之中,给你漩出一个洞,这个洞,是水的眼,也是水的口,它看穿一切,也吞噬一切。大海之上,风浪并不是最可怕的,最致命的,是海洋漩涡,海水骤然旋转,翻越,沸腾,向下内卷成一个巨大的黑洞,仿若连天空都能被它一口吞下去。
洞可“洞”也,“洞”(名词)都是“洞”(动词)出来的。这可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和蛋,都是名词。但它们也有相似之处,无论是鸡先下的蛋,还是蛋先孵的鸡,可不都要先动起来吗?同样,所有作为名词的洞,都是先有了某种力量,才有了一个个洞。我们衣服上破了个洞,不管是撕扯的,还是剪裁的,都是外力所致;墙上的洞,不管是你故意凿开的,还是被风雨侵蚀、虫鸟掏钻,也都是借用外力;山洞有的是人工开凿的,但不是还有那些天然的洞穴吗?所谓天然者,并非它天生就有这个洞了,而是地壳运动,乃天力使然,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见我们所见的洞,形形色色,有形或无形,都是先有动词之洞,再有名词之洞。
动物都喜欢洞。有的小动物,自己挖个洞,把食物藏起来,也将自己藏起来,以免成为别的动物的食物。大的动物,需要大的洞,自己挖一个洞,太吃力,那就找一个现成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藏在洞里,让动物安心,犹如安乐窝。但洞作为藏身之所时,一定在安乐的同时,标配了危险。有的捕食者,在荒野上一时找不到食物,它就会聪明地专找那些地下的洞穴,潜伏在洞口,只待藏在洞里的生物,出洞放风时,一口灭了它。但这还不是最聪明的动物。狼不认识“洞”这个汉字,更不知道“洞”还有名词动词之分,但它深谙洞一旦作为动词时的妙用,它就懂得“洞”不仅是可以作为名词的藏身之洞,还可以是捕食者的最佳场所和时机。“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先潜伏在洞中,待某只真正准备来藏身的动物入洞后,再从背后袭击,一招致命。看到这个故事时,我的脑海里即刻浮现出的一个词,就是洞察。再隐蔽的洞,再深邃的洞,再幽暗的洞,也只是名词之洞,而洞察之“洞”,是动词,是睿智,是一束强光,洞察秋毫,洞穿心底。
洞作为动词时,就像那只聪慧而狡黠的狼一样,具备了任何名词之洞也不具备的惊人力量。再厚的墙,可以洞穿;再隐蔽的手段,可以洞察;再难坚的事,可以洞悉;再晦涩的世道,可以洞透。一个人,能参悟动词之“洞”,必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诸如油盐酱醋,生老病死,世道人心,皆如洞开,豁然开朗。
我所生活的杭州,山多,水多,处有阻隔,往来不便。这些年,桥多了,洞也多了,有贯山之隧洞,亦有过江之隧洞,还有纵横交错的地下穿城之隧洞,这些洞,皆是人为,借造化之力,乃动词之洞,南来北往,连贯东西。更有某宝某巴之脑洞大开,为我们的生活洞开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全新画面。
除了作为名词和动词之“洞”外,洞还是个形容词,敞开之意也。洞唯打开,才能洞透;洞唯不藏,才能洞彻;洞唯敞亮,才可洞朗。今天,我们用力量和智慧洞开的,必是一条通往未来之虹洞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