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塑优势 再造一个“制造强区”

  ■记者 姚潮龙

  5月,萧山收到了一份大礼:天工鼎。

  这是浙江首次设立的制造业最高荣誉。首发即首夺,足见萧山实力。

  制造,是萧山起家之源、立区之本。历史证明,制造兴则萧山兴、制造强则萧山强。

  过去二十年,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萧山更为深刻感知到“产业阵痛”“慢进则退”。从高光、低谷到重振、攀高,一场关于制造业高质量的自我变革持续推进,一条关于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不断深化,萧山制造走出了一条“V字”曲线。

  再展雄风、再创辉煌,二十年后的今天,萧山正全力再造一个“制造强区”。

  变革:改模式

  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20年前的这一幕,是一代人的骄傲,至今为萧山人感叹。

  感叹,既是回味当初的荣光,更包含对未来的期待。

  早年间,乡镇企业经过全面改制,到本世纪初已成为更具活力的民营企业,推动制造业实现快发展、大发展。

  中国化纤新材料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中国羽绒之都,一个个响亮的“国字号”荣誉,不仅彰显着萧山块状经济特色品牌,更为今后发展积累了深厚产业基础、沉淀了充沛民间资本。

  不可否认,尽管早期“促富”作用很明显,但萧山制造天生就有“隐性短板”。

  如,发展路径上,主要依赖于低廉的土地、低价的劳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数量扩大;又如,结构层次上,靠模仿、靠复制、靠多种经营、靠门槛较低的轻工门类。

  当要素优势日渐减少、传统红利加速退去,特别是互联网等创新经济渐入佳境,萧山制造的短板开始“浮出水面”。再加上“船大掉头难”的惯性效应,萧山经济进入“慢进”,最终由领跑变为追跑。

  但制造业从来不“过时”,关键是如何“与时俱进”,这是两百万萧山人的共识。哪怕处于低谷期,萧山也从未丢弃对工业的坚持、对制造业的执着。

  怎样重塑萧山制造新优势?这是历届萧山党委政府的一道必答题。一个目标坚持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脚步不停、探索不止,萧山从制造源起切入,推动发展的底层逻辑持续变革。

  以“兵团+专班”机制为新模式,以“百千万”工程为突破口,就是最好探索与实践之一。

  这种模式下,萧山将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四大平台划分为六大“兵团”,划小单元、尽锐出战,全军齐发、精准打造。

  实现临空经济示范区提能提级,打造城东智造大走廊“龙头”;设立湘湖·萧滨合作区“兵团”,纵深推进“萧滨一体化”,加快建设时代智造走廊;推动制造重地江南科技城迭代升级,奔向“科创+智造+城市”的未来产业首选地。

  构建“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集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于一体,其中,脱胎于两大传统产业的纤维新材料与智能汽车,将重点打造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亩均论英雄”推进“腾笼换鸟”,以全域土地整治腾出更多空间,并引进了吉利极电、希瑞新材料、科百特等一批重点制造业项目,形成了一个链主带动一个产业的集群效应。

  萧山制造吹响冲锋号,不断释放新的想象空间。  (下转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亚运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新媒+
树立大道至简理念 强化多跨协同意识 推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和“三网融合”整体智治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坚守红线 强化底线 筑牢防线 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传贯彻视频会议召开
我区深入推进迎亚运社区“三大提升”行动
重塑优势 再造一个“制造强区”
全民行动决战决胜 奋力打好“冲刺战”
绘出心中的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