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盛凤琴 摄/记者 周煜程
如果把“病床”搬回家,你有哪些期许?6月28日,萧山日报圆桌汇聚焦“家庭病床”服务,活动邀请区卫健局科教信息科副科长鲁建锋、医保萧山分局管理科科长金善继、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伟东、城厢街道西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董鑫钗、家庭病床申请患者家属石龙生,一起聊聊“家庭病床”的相关内容。
有“医”靠 患者居家就能享受医疗服务
今年,我区把“开展居家康复护理3000例,建设家庭病床1000张”作为今年的民生事实重点推进。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建设“家庭病床”290多张,其中正在服务的还有90多张。
什么是“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服务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对符合住院条件、需要连续治疗,但因本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者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住院有困难,需医护人员上门提供服务的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其家中设立病床,并指定医护人员定期查床、治疗、护理,同时在特定病历上记录服务过程的一种基层卫生服务形式。
区卫健局科教信息科副科长鲁建锋表示,简单来说,实施家庭病床服务,就是把病床从医院“搬”到居民家中,由家庭医生上门为其提供医疗服务。
哪些人能够享受“家庭病床”服务?
建立家庭病床首先得是参加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其次是临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非危重症的疾病,但后续仍需医务人员进行连续观察治疗的。比如脑血管意外瘫痪康复期的;肿瘤术后或放、化疗后需支持治疗的;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及外伤需换药、拆线、康复的患者;晚期肿瘤、偏瘫患者合并褥疮感染、尿潴留、吞咽困难,需定期换药、定期更换尿管、胃管的……
对此,医保萧山分局管理科科长金善继说:“这些患者,从大医院回归到小家庭,家属在家护理显然有些‘吃不消’,尤其是换尿管、定期输液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家属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体力,请假、送诊、挂号,这一波操作下来既让家属操碎了心,又让患者奔波劳累,得不到更好的休息。家庭病床的推出有效满足了相关人群的基础医疗护理需求。”
萧山作为杭州唯一一个人口规模超200万的区县,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区县。2022年年末,全区共有老年人口3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8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4.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4%左右。预计到2025年,我区老龄化水平将高达30%,先于省市迈入超老龄化社会。
去年7月,全区老年人自理能力筛查31.9万人,完成2.7万名老年人专业能力评估,其中评估为轻度失能老人为11507人,中度失能老人7721人,重度失能老人7438人,全区康养老服务需求急剧上升。
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同样迅速增长的,是萧山对基层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老年人群的医疗供给不断完善。去年,我区推出“小病慢病不出村”五大数字化服务体系亮相,“慢病配药不出村”“入院办理不出村”“监测服务不出村”“常规检验不出村”“康复护理不出村”服务,让“健康大脑”中165万建档人群数据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今年,“家庭病床”服务也将成为萧山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又一大举措,有助于全区优质医疗资源向老年群体和失能失智群体倾斜,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享受到家庭医生服务带来的便捷与实惠。
“家庭病床”服务 关怀暖到患者心里
今年以来,我区“家庭病床”已经累计“建床”290多张,“家庭病床”究竟好不好,体验过的患者最有发言权。
6月26日,记者来到了城厢街道西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李飞霞正在给丁大妈配药送上门。李医生是西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家庭医生,在那里工作了很多年,跟社区里的居民很熟悉,丁大妈也是她签约患者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90岁高龄的丁大妈,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高尿酸血症、痛风等,还伴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脚部浮肿严重,一度连走路都成问题。前段时间,丁大妈因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住院治疗,从医院回来后,日常护理成了一件难事。
虽家住3楼,但是这几十级楼梯成了丁大妈就医的一道“坎”,“家庭病床”服务的出现让丁大妈很安心。在建床期间,李医生隔三岔五就会上门进行健康寻访,量血压、查看脚部浮肿情况……家庭医生的这份关怀暖到了患者心里。
西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董鑫钗说:“西河路社区是一个老龄化小区,其中签约的患者有1200多人,小区里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00多名,有相当一部分伴有基础疾病,对医护上门的需求特别大。今年,我们已经累计建床4张,医护上门的模式在患者中赢得了好口碑。”
其中石龙生就是其中一位受益人,这次他还来到了圆桌汇的直播现场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石师傅是一名残疾人,行动不方便。前段时间,石师傅90岁的母亲股骨头骨折,手术治疗后需要漫长的卧床恢复,而术后的换药、拆线成了困扰他的一桩难事。
石师傅说:“原本想着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求助,结果医生给我们推荐了‘家庭病床’服务,医生上门换药、拆线,对于我这样行动不便的人来说,解决了我的急难愁盼。”
此外,记者还电话采访了另外5名正在接受或是已经服务完成的“家庭病床”建床患者,所有建床患者对“家庭病床”服务都给予了高度肯定的评价。
家住瓜沥的任女士术后回家向所在的瓜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中服务站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一连7天,签约的家庭医生沈盼恩每天都会上门,就连休息日也不会缺席;闻堰孔女士的儿子因为脊髓疾病进行了一次手术,术后回家在家庭医生的推荐下体验了“家庭病床”服务。她说:“如果换作平常,一星期两次去医院换药靠自己一个人压根就搞不定,孩子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家庭病床’服务为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家庭病床”有医保托底 享受住院就医医保结算福利
人口老龄化加重,机构养老床位紧张,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和社区养老,这是养老行业一直以来的难题。如今,发展家庭病床已经纳入《“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家庭病床”的要求,成为规划亮点。
“在‘家庭病床’推进过程中收费标准如何?”这个也是市民所关心的问题之一。
对此,医保萧山分局管理科科长金善继说:“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医疗服务的,采取‘医疗服务价格+上门服务费’方式收费,提供的医疗服务、药品和医用耗材适用本医疗机构执行的医药价格政策。根据患者需求,医疗机构派出符合规定资质的医务人员,前往患者指定地点为其提供合法合规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门服务费’价格为100元/人次,建床病人上门服务费支付每周不超过3次。更为重要的是,‘家庭病床’服务期间发生的费用按照住院的报销比例报销,不设起付标准,直接享受在医院住院的同等‘待遇’。”
就拿石龙生的母亲来说,她申请了一个多星期的家庭病床,医生上门服务了3次,全部费用累计为300.8元,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只需自负60.16元。如果是职工医保,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0%左右。
在访谈中,也有市民提问:如果非建床病人上门服务,费用如何报销?
金善继表示,60周岁以上的参保人员,按门诊类别上传“上门服务费”可按普通门诊甲类结算。根据人员的参保险种不一样设不同报销比例,城乡居民医保一档报销70%,城乡居民医保二档报销60%,企业在职医保人员报销86%,企业退休医保人员报销92%,在签约社区服务中心的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60周岁以下的参保人员,则会按照强制自费结算,允许使用历年账户报销。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病床”的申请一个结算年度建床次数累计不超过3次,建床天数累计不超过180天。其中,一次建床周期不超过90天,确需继续建床的,需重新办理申请手续。“家庭病床”服务有了医保托底让百姓更放心。
“家庭病床”亟需推广 扩大群众知晓率
“家庭病床”是顺应社会发展,满足患者实际需求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它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对此,鲁建锋说:“2014年,萧山首次引入了‘家庭病床’的服务理念,但是因为各方面配套不完善,‘家庭病床’服务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近年来,萧山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视,小病慢病不出村服务的推广、医保政策的配套完善,从中更激发了‘家庭病床’的需求热度。”
目前,全区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40多个家庭医生团队,2200多名家庭医生成为“家庭病床”推广的重要群体。
但是作为一项新事物,为什么“家庭病床”服务叫好却不叫座呢?
首先是市民对“家庭病床”服务的知晓率不高,对基层医护有“偏见”。
对此,蜀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伟东说:“蜀山街道常驻居民约9万人,去年一整年我们整个中心签约29465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今年蜀山累计建立家庭病床35张,多数建床患者是一线医护人员主动联系患者家庭,家庭医生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居民在信任度上容易打折扣。此外,在老百姓传统思维中,社区基层的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术与区级医院有着较大的差距,实际上有些常见疾病的诊治,我们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跟区级医院诊疗方案基本一致。”
其次,在“家庭病床”服务期间,医保服务功能受限。
金善继说:“‘建床’期间患者的医保卡处于‘住院’就医模式,其他普通住院和普通门诊服务功能受限,不能外出就医报销,这种情况可向服务机构申请撤床。不过,‘家庭病床’服务对血透、肿瘤等办理规定病种患者来说并不受影响。”
再次是基层医护人员人手配置问题。
董鑫钗说:“在西河路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共只有2医2护,忙的时候一个上午就有40多个患者来就诊。很多时候在进行‘家庭病床’服务或是‘护理不出村’服务时,医护人员只能利用休息的时间上门服务……”
针对访谈过程中基层提出的这些问题,相关部门表示,“家庭病床”作为一个创新的服务模式在萧山也处于摸索阶段,后期推进过程中也将带着大家期许,进一步融合到具体工作中去,同时也希望这项民生事实办得更深更实,更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