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初的一声啼哭,由他们开启;成长路上的磕磕碰碰,由他们守护;突如其来的病痛折磨, 由他们陪伴……
他们,就是中国医师。
一袭白衣,一个称呼,代表的是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无影灯下的妙手仁心,疫情当前的逆行“一线”……所有努力,只为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
据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区有执业(助理)医师5880人,他们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所有医学主要专业。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知医者的初心,走近平凡又伟大的他们。
萧山区中医院
慢疮科副主任医师徐灿:
达视患者为友
传递医者温度
■记者 韩柳青 通讯员 洪斐
“视医院为家,视同事为师,视患者为友”是萧山区中医院慢疮科副主任医师徐灿的座右铭。从医近20年,他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热情的态度,获得了无数患者的认可和肯定,是百姓信赖的“好医生”。
周一上午,是徐灿达的门诊日,六十多个号子有时候要连续看到下午1点,询问、触摸、解释、写医嘱,一刻都不停歇。若留心发现,在他门诊的桌子上,放着一瓶矿泉水,但常常一上午过去了,那瓶矿泉水都还依然完完整整。看完门诊,他又急着赶去病房,中饭常常是误点或者忘了吃。周二、周四是徐灿达的手术日,中饭跟着手术节奏走,更是极其不规律。
这些忙碌的光影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负责。
“脚上的疮口,你自己每天要做好消毒,消毒之后一定要包扎。”“阿姨,今天打了针,膝盖可能会痛两天,不要担心,是正常现象。”……
一声声地闻询,一句句地解答,一遍遍地叮嘱。在他的门诊,医生与患者,更像是一种老友间的相处,患者能感受到医生对自己的关心与关切。
“为了加速患者伤口的痊愈,必须得把平时需要注意的点,疾病可能会发展的这些情况仔细告知。一方面是避免引起患者的担心,因为有些疾病它恢复慢,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波折,要让患者心里有底。另一方面,患者配合整个医疗过程,也更利于恢复。”
周一、周三门诊日,每每爆满的挂号单,是患者对他的信任,是口口相传间,众多的慕名而来。
自2005年进入萧山中医院手足外科工作至今,徐灿达的从医生涯已经过去近20个年头。区中医院手足外科是萧山区手外科中心,为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建设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
急诊病人多、手术量大,手术时间长,过程复杂是这一科室的特点。徐灿达经常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参与科室各项手术,他每年参与手术量保持在六百台以上,经常加班加点, “5+2”“白+黑”是他的工作常态。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门诊几乎没有停诊过。
他说:“有些病人他到了这个时间点,他要拆线了,他要拔钢针了,为了确保患者不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我的门诊也不能停。”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徐灿达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作为科室的技术骨干,他有合适的时间,就会外出学习,他曾多次赴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同济医院学习手足外科知识,力求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他对手足部的复杂骨折、手外伤后畸形、足部畸形的手术治疗颇有心得,如今他还是创面修复方面的专家。在科研方面,其参与完成的课题项目《医用生物复合陶瓷材料的内固定器材的研制与开发》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医者父母心,他用一颗赤诚的初心,践行着自己作为一名医生的职责。在从医的道路上,他走得从容而坚定,他说,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一种幸福,他将终身学习,救治、帮助更多人。
浙江萧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杨杰:
时间就是心肌 心肌就是生命
■记者 王俞楠 通讯员 汪期
“主任,急诊前后来了两名胸痛患者,心电图提示下壁ST段抬高,考虑急性心肌梗死,需要同时进行介入手术……”那边话音还未落下,正逢休息日的浙江萧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杨杰已经拿起车钥匙,冲出了家门。
“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这是每一个心内科医生刻在血脉里的共识。
15分钟不到,杨杰已经来到了医院心内科的导管室,准备手术。在冠脉造影后,杨杰紧盯着屏幕,操作着头发丝粗细的导丝,利用囊球扩张血管、植入支架,开通血管。看着显示屏上血流恢复正常,听到同事说“门球时间达标”。杨杰这才放下心来。
什么是“门球时间”?这在心内科的专业称呼是“D-to-B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也就是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再灌注(血管打开、血流恢复)的时间。患者发生心梗后,每秒都有大量心肌细胞坏死,死亡率逐渐升高,D-to-B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从导管室出来后,杨杰脱下了手术时穿的“围脖”“背心”和“围裙”,绿色的手术服已经有了汗湿的痕迹。一拿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装备主材料是“铅”,异常的重。整套重量接近30斤。
原来,介入手术时需要借助x光等设备进行成像、观察放大。而铅衣能隔离辐射,对医护人员起到保护作用。不仅要与时间进行赛跑,还是一场负重比赛,这无疑对心内科医护人员的身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跑赢这场比赛,萧山医院心内科团队做了不少的努力。2018年1月浙江萧山医院顺利通过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成功创建胸痛中心,通过心内科、急诊科、胸外科、放射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联合,优化诊疗流程。同时与社区医院、周边医联体单位建立协同治疗机制,打造最优诊疗模式。“胸痛患者可以通过急诊,在胸痛中心优先看诊、检查,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一但发现急性心梗情况,我们会把手术准备流程和家属沟通流程一起进行,进一步缩短时间。”杨杰说道。
除了外在的设备条件,门球时间的缩短最考验的还是主刀医生的技术。问起医术的诀窍,杨杰摇了摇头说,“每个行业都一样,哪有什么诀窍,大家都是练出来的。毕竟是精细手术,要保证自己手稳。”
年均门诊人数近万人,病房收治人数2400余人,除了周一的专家门诊和周六的普通门诊,杨杰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了病房和手术室。即便是休息时间,也往往处于备班状态,24小时开通的手机,只为第一时间赶回医院。
每月的义诊对杨杰来说反而成为了放慢脚步的休息。除了医院安排的义诊,作为农工党党员,杨杰还会跟着支部的党员们一起定时来到结对的义桥的颐和养老院,和老人们聊聊天,看看他们的健康情况,量量血压,给他们调整一下最近在吃的药。
“其实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在全力以赴着,我做的都是大家都在的。”采访中,杨杰总会加上这么一句。那每个在医院忙碌的身影都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践行着学医时立下的誓言“我志愿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区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宋兴伟:
受生命托付而拼命的“铅衣战士”
■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邹紫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中风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个是零度以下的严冬,一个就是30度以上的盛夏。一到夏季,医院神经内科较往常会格外忙碌,今年的夏季也是如此。
从今年6月至今,区一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已经收治了近800名住院患者,其中70%左右是中风患者,中风患者中三分之二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区一医院神经内科为众多中风患者撑起了一片“天”,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宋兴伟就是其中之一。从医20年,神经内科临床诊疗就有18年,宋兴伟可以说是医院神经内科团队中的“中流砥柱”。
一提到“中风”,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对于中风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中风后六小时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24小时内是进行取栓治疗的关键期。
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经常和死神打交道,介入取栓手术则是他与死神抗衡的利器。8月3日那天晚上,医院收治了一位重度脑梗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医院卒中中心立马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取栓手术,正在值班的宋兴伟以最快速度冲向了介入手术室。
介入手术就好比一个战场,需借助X光照射显像,医护必须承受射线的辐射,铅帽、铅围脖、铅衣、铅围裙,整套防护下来少数也有30来斤,在重重“束缚”下,手上的操作容不得有半点失误,宋兴伟拿着导管导丝沿着患者的血管一点点地来至颅内,快、稳、准,从凌晨2点手术一直忙到凌晨5点半,取栓成功。
血管通了,天也快亮了。几个小时的手术下来,腿也麻了,背上的衣服早已黏在了身上,而这也是宋兴伟工作的常态。
宋兴伟说:“那天患者来的时候已经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话都说不出,取栓手术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问他名字、年龄、家庭地址他都能准确无误的回答,这次取栓手术对他来说很成功。其实当时选择从医,为的就是能够治病救人,看到他们康复回家,心里成就感满满,幸福感也满满……”
在患者眼里,他们就是值得托付生命的“铅衣战士”,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对于宋兴伟来说,他的肩上有着比铅衣更重的托付,那就是生命的重量。
从医之路漫长且辛苦,但是他从未后悔,他说,要做就要做一个对得起病人的医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坚守医者初心。
随着杭州亚运盛会的临近,作为一名“新杭州人”,他对家门口的亚运会充满期待,其实他还肩负了另一份使命——杭州亚运会场馆萧山体育中心的赛事 医疗保障人员。
他说:“杭州亚运是一场重要的国际赛事,我们医疗保障人员代表的不仅是医院,更是萧山、乃至杭州的医疗救治水平,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筑守赛场的健康防线,为这场举世瞩目的盛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