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岭南的咏春拳,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功夫之一。著名武术家叶问,更是咏春拳的一代宗师。
今年年初,一部以弘扬中华武学“扶弱小以武辅仁”精神为主旨的大型舞剧《咏春》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
9月,《咏春》巡演至杭州。在杭州市体育局的推荐下,区政协委员、萧山咏春拳武术非遗传承人钟义参与了前期宣发工作,并观看了整场演出。听听他对舞剧《咏春》的感受。
口述:钟义 整理:钱嫣
《咏春》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舞剧。它以上世纪90年代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的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傅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无缝切换,两个故事承载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温暖人心。
它在深圳首演后,就迅速火爆全国,包括武术界。作为一个咏春传承人和传播者,我早就期待着能观看到这部剧。
9月初,在杭州市体育局的推荐下,我有幸参与了舞剧《咏春》的前期宣发工作,包括向舞剧爱好者传播咏春,拍宣传照片、短视频等,还有幸亲临杭州临平大剧院近距离欣赏该剧。
舞和武
的火花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武术艺术盛宴。都说“武”与“舞”同源,当武术与舞蹈结合,我感受到了咏春的另一份独特魅力,也读到了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纵观全剧,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他们的敬业精神。
从专业的眼光来看,这些舞蹈动作的编排是十分到位且精准的。舞蹈演员要以舞释武,把武术的刚劲表达出来非常难得,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
特别是下半场,很多对打的戏份非常精彩。对打戏需要两个人的默契配合,对每个动作的力点和作出的反应要求极高。如果掌握不好力度和节奏,看起来就会有明显的不协调感。可以说,剧中的每场打戏动作都很漂亮,刚柔并济,大大提升了咏春拳的美感和观赏度。
其中有几场,我能清晰地看到主演身上的汗,整个褂子都被浸湿了。一个甩头的动作,汗水就从四面八方甩开去,在灯光下格外耀眼,这才是真正的“挥汗如雨”,演员的认真与敬业可见一斑。
从动作的掌握和表现上看,你也丝毫看不出他们是舞蹈演员,都可以称得上是武术选手了。不禁让人感慨,舞蹈和武术的相遇,竟能擦出如此绚丽的火花。
生动的
自我写照
《咏春》的故事内容虽然中规中矩,讲述了叶问的一生,描绘了他到香港时的不得志,开馆遇到的挫折,经过挣扎调整后开宗立派的喜悦以及大家的认可,但剧情紧凑有序、情节跌宕起伏,足以让人沉陷其中。他和爱人张永成的感情戏也表现得十分美好,角色表达鲜明,情感真实。
在服装方面,运用了“香云纱”这样一项非遗技术,非常符合武术的调性,也符合大众对武术的审美。光穿个褂子像个读书人,结合咏春动作,褂子飘逸甩动就特别帅气。女演员穿上香云纱,更是把东方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加上武术动作的干练,多了几分英武之气,是我见过咏春服装表达最完美的一次。
叶问到香港后,香云纱代表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也代表了母亲的呼唤、妻子的温柔,是叶问与故土之间永远不可隔断的精神纽带。
要说这部剧的意义,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它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咏春拳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追求和谐与平衡。而舞剧版《咏春》,正是采用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向观众传递出了咏春拳所代表的中国非遗传统文化的珍贵精神。
剧中有个桥段,是叶问初到香港,为了生计,在教一些街坊邻居、大叔大妈练拳的场景。叶问认真教拳,大家却笨手笨脚,嬉笑打闹,形成了明显反差,叶问黯然神伤。
看到这里时,我不免有些动容,因为这段场景有点自我写照。初到杭州时,我推广咏春拳也是如此。但我比叶问幸运,杭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我没有被武林前辈抵触,也没有需要打一炷香才能开拳馆。所以现在,我在杭州开了二十年拳馆,一直和谐传播咏春拳。
追光者的
奋斗之路
当然,作为一个武术人,在看舞剧时也有迷茫的地方,那就是剧中的另一条故事线。那是一个电影摄制团队,里面有许多焦急、焦虑、抓狂,甚至颓废丧气的表达,这是为了表达拍摄叶问故事时碰到了一些问题,还是说在整个电影行业,或者这个舞台剧的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看完剧后,我又特地去找了导演和编剧的一些专访,原来,真的是“刻意为之”。在这个双线故事里,一边是叶问的故事,一边是记录叶问故事的人的故事。前者为主线,叶师傅怀抱咏春堂的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开咏春的一扇门;另一条线,则是跨越近半个世纪后,深圳剧组摄制电影《咏春》的片场,剧组众人怀抱梦想奔赴山海,来到深圳,通过拍片来造梦、追光、塑造英雄,追寻心中的那束光。
恍然大悟后,我对这部剧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其实,两条故事线的精神核心是一致的,叶问的精神感染着剧组,而剧组也在叶问踯躅彷徨时为他投去了那束光。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平凡人亦焕发出创造精神、奋斗精神。
观剧那天,我在现场看到了许多年轻的观众,也感受到了年轻观众对咏春拳的喜爱和对中华武术的高度赞美,这让我倍感欣慰。
而通过这场舞剧,也让我对传播咏春拳这条道路更加坚定且自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