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功俊
湖南80后女作家尹红芳的长篇报告文学《杜鹃红:乡村振兴中一百个红军后代的故事》,近期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书跨越百年时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里,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缔造了一个新世界;在历久弥坚的初心历练中,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意志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作者蹲点三个月,走遍瑞金十七个乡镇,走访了一百个红军后代,追寻在百年的岁月中,他们的祖辈如何初心不改,不以共和国功臣自居,甘为平民百姓而奋斗终生。他们作为革命后代,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光荣与梦想、奋斗与牺牲、成功与失败、美丽与悲怆。一百个红军后代,无数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他们走着不同的道路,过着不一样的人生,在他们心中都深藏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和品格。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着初心使命,尤其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江西瑞金,当年仅有24万人,却有近5万人参加红军,几乎形成了“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的特有现象。当时代的巨轮推进到新时代,这些平凡的革命先烈后代,是躺在先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还是传承先辈们那种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精神,不遗余力为新时代建设添砖加瓦?
作家尹红芳用朴实的笔调,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真实案例,给读者最真实的答案:冒着酷暑严寒,一遍遍拍摄宣传武阳农产品和旅游资源的武阳镇党委书记曾康华;历经多次大手术,险些丧命却依然带领叶坪乡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朱胜江;流转土地发展农业种植,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打工愿望的华东林;带领村民种植蔬菜,让村民走上幸福路的刘东辉;下海经商走上致富路反哺家乡的刘永生……他们无一不是革命先烈的后代。虽然经受过苦难和贫穷,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不甘平庸,是艰苦奋斗,是胸怀大局,是勇于担当。他们中不少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了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典型代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报告文学作家的尹红芳,深入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将独到的目光投向乡村振兴下的江西瑞金,深入挖掘百名红军后代秉承先烈遗志,在新农村建设中奋力前行的感人事迹,并借此对代代相传的红军精神和人生价值进行弘扬。作者善于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瑞金为什么能成为“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这些红军后代在乡村振兴中表现出哪些精神特质?在完成100个红军家庭的一线采访后,如何将一个个人物清晰地呈现出来,如何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深情诉说?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写人叙事方式,另辟蹊径,凝练出“香樟树”“小马灯”“红军渡”“油菜花”“红五星”“黄米酒”“映山红”“红枫树”“报春花”9个意象,以层级递进的方式连贯全书9个章节。
香樟树,被誉为“英雄树”,代表着坚贞不屈;“小马灯”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红军渡”代表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油菜花”是真正的平民之花,关乎平凡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五角星”象征着红星闪闪,薪火相传;“黄米酒”象征着人生奋斗的历程,温厚纯正,慷慨激昂;“杜鹃红”乃悲壮之歌、正气之歌;“红枫树”叶如旗帜,历史是丰碑,代表着勃勃生机;“报春花”象征着生命萌发,希望滋长。在每一篇文章中,作者既浓墨重彩写好写活了百名红军后代在时代发展大潮中的精气神,又通过他们的深情回忆,不吝笔墨展示了先辈们“父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的革命情怀,巧妙地向读者呈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新时代,几代人一脉相承的“群英谱”,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完美链接,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譬如,写尽管生活拮据但仍然乐观的邓世铭,也就写了其父——瑞金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邓希平;写努力奋斗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李理,也就写了其父——“飞夺泸定桥”勇士之一的李友林;写乐观面对生活的顾蓉生,也就写了其父——周恩来和邓颖超的警卫员顾玉平。我们从老年失子的华割禾那饱经风霜的脸和孩童般纯真的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从历经几次大手术险些丧命、带着叶坪乡新农村建设取得累累硕果的朱胜江身上,看到了勇敢和不屈;从打工仔到研发自创品牌带头致富的赖瑞明身上,看到了青春、幸福,和美好……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评价《杜鹃红》:以感人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丰富的史实,谱写了一部红色精神的赓续史,深度描绘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