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章瑜 汪艳玲
2021年,我区公共场所新增AED配置588台;
2022年,我区公共场所又新增AED配置174台;
2023年,我区公共场所再一次新增AED配置100台。
在公共场所布设AED,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公共健康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连续三年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其中2021年和2023年更是作为全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从加大配置力度、完善AED管理规范、推出萧山AED设备导航系统、加大院前急救培训力度……可以说,萧山在推进这些民生实事过程中下足了功夫。
据统计,全区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从最初的42台增加到1054台,实现每10万人口配置40台AED的目标,是杭州范围内AED覆盖最广、布点最多的城区。明年,我区还将持续推进公共场所AED配置工作,完善的配置大大提升了全区院前急救能力,有效保障萧山百姓的健康安全。
今年萧山新增AED配置100台 民生实事提前完成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设备,可在抢救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能够有效减少因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
今年年初,我区把新增公共场所AED100台纳入2023年度民生实事重点推进。早在7月份,我区就已提前完成配置任务。
城厢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藕湖浜站一楼大厅就有此次配置的其中一台AED。除此以外,在南市社区、太平弄社区居委会门口等其他6个点位,也新配置了1台AED。每台AED上面都留有一本AED巡查记录本,以便工作人员记录AED的维保信息。
为了让更多居民知道AED配置点位信息,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还通过微信、广播等推送,楼道信息张贴等方式提高AED知晓率、使用率。近几年来,街道每年都会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员培训。
于此同时,在河上镇紫霞村村委、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萧山区湖滨小学、萧山宝盛宾馆、欢潭社区卫生服务站、南阳农贸市场门口等地都配置了AED。
区卫健局工作人员洪华烽表示,今年我区配置的100台AED,主要布点杭州亚运接待酒店、亚运场馆及周边区域,各个点位是从全区镇街申报的277个配置需求中筛选而来,而且每个AED设置场所至少有5人取得救护员证或CPR+AED证,并建立“机长制”。我区还将此纳入到“健康萧山”的考核范畴。
萧山AED配置 走在全国区(县、市)前列
2020年11月9日,杭州市发布了《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杭州也是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AED配置使用的城市。给公共场所尤其是人流量较大的交通站点配备AED设备已成为公众的期盼。
值得骄傲的是,这一步,萧山走在全国区(县、市)的前列。
据统计,3年时间,萧山配置数量从原先的42台,一下提升至1054台,实现了每10万常住人口40台的AED配置标准,在杭州市领先,位居全国区县前列,达到亚洲地区平均水平。
如此突飞猛进的配置速度得益于萧山民生实事的推进成效。从2021年开始,我区连续三年推进公共场所配置AED项目,不论推进力度,还是推进速度,有目共睹。
其中仅2021年一年时间,在萧山街头、公园、商场等地配置AED的数量达到588台。为了让AED配置点位更为合理,在设置配置点位时,我区多次召开公共场所配置AED调研论证座谈会,对接57个部门(单位)、镇街,征求相关法律顾问、医疗专家等意见建议。根据面积与人流量大小,梳理出588个配置点位。
为了让配置的AED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还研发出“萧山AED设备导航”,市民可通过“萧山AED设备导航”进行线上查看,获取到萧山的AED配置点位和就近AED点位信息。
如今,萧山的AED配置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去年,临浦镇把公共场所AED配置列为镇里民生实事重点推进。全镇共安装AED设备52台。今年以来,衙前镇已投入30余万元建设应急救护生命体验馆,在公共场所安装AED设备17台,大力开展救护培训“五进”活动,累计培训1300余人,取证276人。在全区AED配置过程中区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在杭州亚运前夕为每个亚运场馆配置了共25台AED……
完善的配置让不少市民点赞。家住旺角城小区市民王女士表示,随着小区AED设备配置,对于所有小区住户来说多了一份安全保障,万一有个突发状况,市民能就近获取到AED,而且小区大部分保安都经过AED相关培训,这也让小区居民住得更放心。
我区已有多起AED成功施救案例 让生命营救更有底气
在萧山,AED助力抢救生命并不鲜见。一座城市与心脏骤停竞速,离不开越来越完善的AED布局、热心市民敢于出手急救以及为老百姓生命保驾护航的医疗急救体系,这也充分彰显了萧山这座文明城市应有的温度。
人人懂急救,人人会急救。自从我区成功配置AED后,全区已有多起通过AED成功施救的案例。今年9月10日,在萧山国际机场就有市民通过救命神器AED成功获救。
事发当天5:48,萧山国际机场T3医疗点接到一通安检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T3国内出发29号安检通道内,有一名旅客突然晕倒,需要急救。接到报警后仅3分钟,机场T3医疗点医生李春燕和同事赶到现场。患者当时已经失去意识,情况十分紧急。
李春燕立即上前检查,发现旅客无颈动脉搏动,无自主呼吸,初步判断旅客为心跳呼吸骤停。她和同事立即对旅客实施胸外按压、肾上腺素静推等抢救措施,呼叫增援,并找来了机场配置的AED设备,电击除颤的同时,医护人员还在持续对旅客进行胸外按压。随后患者被120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被诊断为脑干出血,幸亏救治及时,挽救了一条生命。
据悉这已经是机场第三次通过AED成功施救。今年11月,萧山国际机场又新增20台“救命神器”AED。目前,机场内共计配置AED33台。
作为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为保证心跳骤停旅客能得到紧急救护,保证突发事件时AED设备能够及时发挥作用,萧山国际机场已分批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了设备使用的系统性培训,确保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取出机器进行急救,为旅客提供更好、更贴心的生命安全保障。
去年5月,衙前初中一名学生心脏骤停,老师陈建按照120调度员的指导及AED 的提示操作,配合心肺复苏成功把这个学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2021年11月,区中医院附近一家饭店内,一名60多岁的男子就餐时突然昏迷,同在饭店就餐的区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蔡汉炯和大内科主任边铁群等人通过AED成功施救;2021年7月,区体育馆羽毛球球场上一名市民突发心脏骤停,同在场馆内的区一医院医生高峰用AED成功为患者除颤……
在这些成功施救案例中,萧山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的一套AED配置地图+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发挥了强大作用,强强联合让萧山院前急救更快一步。公共场所配置AED大大提升了全区的院前急救水平,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
全民学习急救知识
让“救命神器”能救命
在当前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心源性疾病普遍高发背景下,在公共场所推广普及AED设施,加强民众急救知识培训以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对于提高院前急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公共场合配置AED已基本实现了“入眼”,下一步则要让AED设备能够深深“入心”,不仅能够“看得到”,更重要的是“用得了”“用得好”。
对此,洪华烽表示,其实从患者倒地到等待120救护车抵达前,有一个黄金救援的窗口期。在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尽早地实施心肺复苏、拨打120呼救、及时使用AED除颤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临床预后十分关键。
如何补上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如何让更多的市民敢于出手急救?培训应急救护人员是填补急救空窗期的重要举措。
今年年初,我区将新增应急救护持证人员1万名列入2023年度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经累计完成12893名应急救护员持证培训,提前完成了目标,应急救护普及培训更是达到了158939人。
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市民李先生表示应急救护员培训让他受益匪浅,他说:“掌握急救知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自救能力,还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在接受专业培训后,让我在碰到急救时更有‘底气’出手相助。”
目前,我区红十字会、区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医疗机构成为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的主要力量,通过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形式,全力推进我区应急救护知识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在AED配置过程中,全区有66所初高中学校累计配置了81台AED。此外,我区还在各中小学全面推进AED使用培训,帮助师生掌握AED使用技能。
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近距离接触“急救培训”,我区还在河上、靖江设置了2个应急救护培训基地(考点),在北干、蜀山、瓜沥、临浦、楼塔、戴村、所前设置了7个应急救护实操体验点建设,所有点位均配备AED、智慧化救护综合训练一体机等急救培训教学器具……此外,萧山120应急保障急救站还被首批授予“浙江急救志愿者培训基地”,同时也是“浙江省院前急救培训中心”,以基地为平台推进急救志愿者培训工作,提升市民应急救护水平。
公共场所AED配置,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健康中国2030建设内容之一,事关民生福祉。未来两三年内,我区还将逐步加大AED的配置力度,争取到2025年,全区AED配置水平力争实现每10万常住人口不少于60台的配置标准水平,全力保障百姓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