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萧山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薛辰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畅通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区文旅局扎实推进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建管用”上持续发力。截至目前,萧山应急广播系统已实现全区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安全可靠、场景多元的应急广播体系。

  打造综合覆盖体系

  “瓜沥镇人民政府提醒您:网购刷单的都是诈骗,凡是网络要求退款套取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

  “交通安全最重要,一等二看三通过,路口要看信号灯,红灯停止绿灯行,骑车走路要看清,井盖丢失成陷阱……”

  “身在绿海中,防火记心中,无论春夏秋冬,防火在我心中……”

  在萧山,“应急小喇叭”时常在各个行政村上空响起,伴随悠长音乐和串词串烧,将党和政府的“好声音”送入千家万户。不仅成为市民获取信息的新方式,也成为辖区基层治理工作的新抓手。

  对于应急广播带来的便利,蜀山街道知章村村民吴大伯有着真切的感受:“不用出门,我们老百姓从广播中就可以了解到天气预报、政府惠民政策,还能在田间地头里收获种植知识。”

  去年,我区财政投入资金775.33万元,在全区各镇街铺设757个室外IP音柱、411套广播适配器和IP话筒,建成省市区三级联动的应急广播播控平台。今年,依托现有应急广播系统,着力扩大农村地区覆盖面,新投入资金78.78万元,增加174个室外IP音柱,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部署2路双向化公共终端。

  截至目前,萧山应急广播系统已实现全区行政村、228个城市公共空间、77个城市人口密集区、13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和隐患点以及8个灾害事故多发易发点的全覆盖。今年以来,我区应急广播系统平台已完成352次播发,成为灾害预警、政策宣传、乡村振兴、文化传播、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的“声力军”。

  探索多元应用场景

  “内有积水,谨慎通行……”在新塘街道拱秀路上沪昆线下穿隧道附近,“应急小喇叭”正用普通话跟萧山话循环播报,反复提醒着过往的人群和车辆注意安全出行。

  据介绍,这条隧道车流量大,每到下雨天易积水,给周边市民出行造成不便。区文旅局以该隧道为试点,在附近铺设了IP音柱,上面还配备公安监控、提醒标语等,定时向路过的市民“喊话”,不断提升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这是“应急小喇叭”助力社会治安的其中一例。依托省市区三级广播电视优质资源,我区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积极播发本地新闻、服务资讯和文化节目,并开展防震减灾、防汛抗旱、防溺水等日常应急科普宣传,提升民生服务“温度”。

  除了服务民生,区文旅局还不断探索应急广播应用新场景,将其应用于护航亚运、保障文体活动等多元场景。如在亚运各类场馆、重要通道、亚运周边区域打通专用网络,搭建小型可移动的应急广播播发控制平台,确保亚运赛事的万无一失;在钱塘江沿岸和湘湖周边安装IP音柱,为烟花灯光秀、明星演唱会、CBA总决赛、湘湖音乐节、钱塘江观潮节等大型文体活动提供服务等。

  “应急广播已成功运行于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服务相关平安巡防和亚运安保工作,还在电信反诈宣传推广、消防演练、防灾警报等相关工作中占领‘空中阵地’,助力我区平安建设。”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调查
   第05版:萧山记忆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小记者
   第08版:教育
数智执法 破解消防车道堵塞难题
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区行政学校)新校园建设项目开工
区残联举办接力亚残运“爱的体验”主题活动
中医文化 进课堂
两万余尾鱼苗放流东塘河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萧山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报废灭火器干粉可回收
天冷了 多所学校“出暖招”让孩子吃上热乎菜